凤凰资讯 > 历史 > 正文 |
|
相关Tag | [毛泽东] |
所谓“书生”的说法,恐怕邓拓本人也不服气。事实上,“大鸣大放”时,他制订的报道方案,已递交给当时分管宣传的领导。后被指责“按兵不动”,在他看来,恰恰是严守宣传纪律。他曾对下属说:“我们是中央党报,一切都要听中央的安排和指示,不要街上锣鼓一响就出来。”
因“书生”之名,邓拓请求辞职。不久,毛泽东指派吴冷西出任总编辑。邓拓只担任社长,分管评论、文艺和理论。然而他终究未能深悉“引蛇出洞”的真实含义。在《人民日报》开始鸣放时,他写过一篇《废弃“庸人政治”》。文中感叹:“一篇好的文章落在俗子手里,……你的文章也不得不由他随便议论和取舍了。”
在大女儿邓小岚的记忆里,当时的父亲总是默不做声。以前,他总是微笑着,白衬衣外面套一件灰色的开司米背心。“爸爸常在书房里,听着《阳关三叠》的古典音乐,书房里有一株碧桃,开得好浓好浓。”年逾64岁的邓小岚回忆。
她记得,吟诵完那首七律后,父亲便离开了《人民日报》。早在战争年代,邓拓便有意识地收集起了文物和绘画,而一旦卸掉了重负,他更有意将此作为一个事业。他甚至计划写一部《中国绘画史》。
然而他终究不改报人本色,常常把“记者是一辈子的职业”挂在嘴边。1961年,他先在《北京晚报》副刊上开设专栏《燕山夜话》,不久又和吴晗、廖沫沙在《前线》杂志共同撰写《三家村札记》,针砭各种社会时弊。
今天看来,他的话依然警世而有力:
针对《海瑞罢官》的讨论,他说:“不要把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来搞……思想要解放,写文章不要有所顾忌,不要怕你的观点是否与姚文元不同,不要怕与吴晗有共同之点。不要扣帽子,要摆事实讲道理……”
他反对浮夸:“那就是告诫人们千万不要说大话,不要吹牛,遇事要采取谨慎的态度,话要说得少些,事情要做得多些,名声要更小些。”
看到这些文章,丁一岚为丈夫如此坦率尖锐而担忧。她一再劝说邓拓要慎重,要少写。然而他总是回答:“骨鲠在喉,一吐为快。”
晚辈李辉评价:“今天,我们难以想象,在六十年代初的几年时间里没有邓拓的声音,没有邓拓的身影。假如那样,历史该会是个无法补救的缺憾。”
不少老记者也怀念邓拓主持期间的《人民日报》:“全心全意为办好报纸而努力,是报社历史上最令人怀念的欣欣向荣时期。”
“这样努力把报纸办得越来越生动活泼,怎么是什么‘死人办报’而不是‘政治家’办报呢?”邓拓当年的一位副手始终不解。但直到1976年以后,他才逐渐明白,关键在于对“政治”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强调党内民主,反对一言堂和个人崇拜;另一种则坚持搞个人迷信。
他依稀记得,欢送会的前几天,邓拓约他到潭柘寺散步。
望着深幽寂静的古刹,将履要职的邓拓竟长长叹了口气,说:“如果允许的话,我真想留在这寺庙里多读点书,多写点文章。”
作者:
杨芳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