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外孙女撰文悼王光美 讲述毛刘两家交往
2006年10月26日 09:35中国青年报
相关Tag


王光美(中)与毛泽东女儿李敏(右)、本文作者孔东梅在一起。

接到刘源叔叔的短信,得知光美奶奶去世的消息,我顿时意识到刚刚离开这个世界的,不仅是一位广受尊敬的传奇女性,而且是一位重要的历史见证者——她亲历和见证了那段既是伟人辈出、风云激荡又是充满曲折坎坷的红色岁月。

创建新中国的五位领袖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的夫人中,光美奶奶是年纪最小的一位。记得今年2月,我们送别了陈云夫人于若木老人。我的妈妈李敏喃喃自语道:“老妈妈没有几位了……”身为中国共产党的同龄人,85岁的光美奶奶阅尽人间悲欢,堪称一部读不完的传奇之书。回顾光美奶奶与毛家几十年交往的点点滴滴,追忆她的风采,妈妈和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1948年,光美奶奶第一次见到我外公毛泽东。同年,她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同刘少奇爷爷结婚,外公到场祝贺。据我所知,外公出席的婚礼没有几次,其中就有这一次。当时,周总理跟主席说:“咱们一起上少奇同志家,看看他们住的地方。”大家热热闹闹一起去了新房,新娘子给主席、总理和丈夫每人切了一份自己和同事们动手做的蛋糕。三位领袖一面说说笑笑,一面吃蛋糕,外公给李讷姨还要了一块蛋糕带回去。光美奶奶晚年曾感慨道:我和少奇同志结婚,说没仪式也没仪式,说有仪式也有仪式,毛主席、恩来同志亲自登门祝贺。

不久,外公进驻北平香山,我的妈妈李敏就是在那里见到与自己分别多年的父亲的。当我问妈妈是否在香山见过光美奶奶时,妈妈肯定地说没有。我想,原因之一可能就是光美奶奶正面临人生又一大事——成为母亲。那段时间光美奶奶生下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平平阿姨。平平阿姨是学有专长的科技工作者,还担负着繁重的领导工作。可惜,1998年她在50岁的黄金年龄一病不起。光美奶奶在中年痛别自己的丈夫,在晚年又遭此不幸。经历人生两大磨难,老人却始终保持豁达、平和的心态,不具博大胸襟的人是无法做到的。

少奇爷爷有子女9人,身为这样一个庞大家庭的女主人,可想而知,光美奶奶要付出多少辛劳和努力!能做到这一点,除了修养、品德等人格力量以外,也许和光美奶奶的家庭不无关系。她出生在一个有11位子女的大家庭,在她前面是6位哥哥(其中3位是父亲前妻所生),后面是4位妹妹。王家的家教是对所有的孩子都一视同仁,不分彼此。几十年来,光美奶奶与自己的兄妹一直保持着浓厚的亲情,这在近百年来发生剧烈变化的中国社会也是不多见的。

新中国成立前夕,刘家搬进中南海,开始了与毛家比邻而居的生活。刘家在中南海的第一处住所名为万字廊,紧靠着春耦斋和外公住处丰泽园菊香书屋。其得名来自该处一条曲曲折折的碯字形的走廊,所以叫万字廊,是一处风格别致的古建筑。外公到万字廊做过客。进驻中南海以后,外公去战友家做客,轻松谈笑的次数不多,而其中至少有两次是到刘家。

1950年,中南海甲楼落成。本来是准备给我外公住的,但他觉得菊香书屋空间高,住着舒服,就没搬。刘家搬进了甲楼。外公又一次来刘家做客,由少奇爷爷夫妇领着看了每个房间。他看到办公室一面墙上有多扇门窗,便奇怪地问:“设计这么多门窗干什么用?”少奇爷爷答:“我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的。”墙上窗户太多是缺点,夏热冬冷。于是,光美奶奶就与丈夫对调了办公室,自己搬进这间满是窗户的房子。后来,中南海里的儿童逐渐长大,顽皮的男孩子居然爬上了外公客厅的屋顶,警卫负责同志很伤脑筋。出于安全考虑,刘家又搬到福禄居,也离毛家不远。遗憾的是,万字廊和福禄居在“文化大革命”中少奇爷爷蒙冤期间被拆除。但是,我相信:幸福的记忆和公正的历史将永留心底。

春耦斋在外公住处旁边,那是为中央领导举办舞会的地方,毛刘两家经常在那里会面。有时,外公也邀光美奶奶共舞一曲。妈妈告诉我:自己第一次正式与刘少奇主席和王光美同志见面就在春耦斋。那次,妈妈随外公参加舞会,少奇爷爷和光美奶奶也来了,外公把自己的长女李敏介绍给他们。光美奶奶拉着妈妈的手,和气地坐着同她聊天,问她的年纪、学习情况……

光美奶奶说过:自己一生喜爱的游泳是1954年在北戴河向我外公学的。经历人生浮沉的光美奶奶晚年依然坚持游泳,并教会了自己的孙子。我还听说,李讷姨之子效芝表弟小的时候,正是光美奶奶教他学会了游泳。象征自强不息的游泳,成为毛刘两家间传递三代的共同语言。

外公很喜欢光美奶奶所生的几个孩子。刘源叔叔说过:主席见了我们兄妹几个,总是边打着手势边叫我们的名字——手掌放平来回移动,表示平平(老大);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围成一圈,表示源源(圆圆的谐音,老二);两手掌斜合成屋顶状,表示亭亭(老三)。最有意思的是老四小小——她是光美奶奶40多岁上得的女儿,见到我外公时才1岁多,直直地盯着主席看,非常可爱。刘家子女叫我外公“毛伯伯”,只有老四小小叫他“毛大大”。一次外公听到后,说了一句:“噢,我是大大,你是小小……”

就妈妈而言,光美奶奶的子女刘源叔叔、刘亭阿姨等是她的小弟弟、小妹妹,而自己在苏联莫斯科国际儿童院的校友——少奇爷爷的长子刘允斌和长女刘爱琴又是她的大哥哥、大姐姐。尤其是刘爱琴阿姨,一直与妈妈保持着友谊,两家经常走动。至于我和效芝表弟的成长,也总是得到刘源叔叔和刘亭阿姨的关心。从我回国创业开始,每前进小小的一步,他们都会时时给予赞扬鼓励,真心希望我们这些晚辈能够幸福安定地生活、发展……

我和光美奶奶的接触发生在近几年,多为各种聚会上。最重要的一次就是2004年5月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的毛刘两家聚会。作为仅存的开国领袖夫人,时年83岁,德高望重的光美奶奶是大家共同敬佩的长辈。多日不见,老人惦记着毛家姐妹的身体,我妈妈和李讷姨关心着老人的安康,两家人在光美奶奶召集下走到一起。这是毛刘两家相识近80年来,三代人首次共聚一堂。中国两个有特殊经历的家庭的聚会因此具有了历史意义。

那天的欢宴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出席者中,刘家有光美奶奶、刘源叔叔、刘亭阿姨及与光美奶奶亲如姐妹的老保姆赵姥姥;毛家有妈妈、李讷姨、王景清姨夫、效芝表弟,再加上我。话昔日友情,论世态风云,谈美好前景,欢声笑语不断。万字廊和福禄居前的风雨过后,留给后人的是爱心包容下的海阔天空。席间,刘源叔叔告诉我——他想起了苏轼的千古名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慈祥而超然的光美奶奶看着在座的孩子们,孱弱清癯的面庞上泛起红晕,显得那么幸福,那么美丽!

现在我才知道,光美奶奶是抱病出席的,多年来她一直用羸弱的身躯与病魔抗争。那天,光美奶奶很少说话,也很少进食。妈妈很感不安,就问刘源叔叔:老人不吃东西怎么行!刘源叔叔安慰妈妈说:回去后会吃一些她喜欢的麦片粥,不必担心。席间,妈妈和姨妈多次关切地询问光美奶奶的身体和起居。老人笑着说:“你们俩身子都弱,年龄也不小了。但比我还是年轻得多啦,所以更要多注意才是。”她向毛家姐妹举杯:“你们多保重!”随后转向我和效芝:“祝孩子们有出息!”毛刘两家聚会,成为老人生前得以了却的一大心愿。

2004年10月,在刘源叔叔启发下,我采用外公诗句为题,撰文《山花烂漫时情谊别样浓——毛泽东、刘少奇两家后人聚会侧记》,记述了两家意味深远的团聚。文章发表后,无论身在国内还是海外,几乎所有感受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沉浮冷暖的人们都在谈论这则消息。大家又一次领略到光美老人的超凡大爱,由衷为毛刘后人之间的理解与同情,为继往开来的和谐中国而高兴。

那次聚会之后不久,我在陪妈妈出席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时,再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光美奶奶。她的位置在我们的左侧前方。当时,我的第一印象是——她又瘦多了!老人家满头银发,身着淡雅的浅绿色针织上装。我望着她朴素而优雅的背影,不禁想到:也许,只有经历过沧桑的女性,才会具备如此的超然气质吧!这一点,我想周围的人都能深深感受得到。

据我所知,光美奶奶最后一次在公众场合露面,是2005年10月“幸福工程”10周年庆典。值得一提的是:光美奶奶在75岁时开始了自己的新事业——担任扶贫项目“幸福工程”组委会主任。此后,曾陪同少奇爷爷出访多国的光美奶奶又开始了在中国田间地头访贫问苦的行程。她利用一切场合,不遗余力地宣传“幸福工程”。为筹集资金,甚至把母亲留给自己的珍贵遗物送去拍卖。10年来,“幸福工程”已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公益项目之一,这也可以告慰她老人家了。在庆典上,轮椅中的她无力用言语表达感情,而是尽全力先向大家拱手、再挥手,既是鸣谢,又是告别,在场者无不动容。这就是光美奶奶给世人的最后印象:柔弱无言,重如千钧。惟有具备超越血缘、政见、阶层等世俗界限的大爱,才会拥有这样一份打动人心的力量。

光美奶奶去世的消息传来,我们都非常难过,妈妈和姨妈第一天就来到灵堂吊唁。遵照姨妈的嘱咐,效芝表弟在五天半的吊唁时间里,天天守在灵堂,忙前忙后,向光美奶奶表达我们的深切哀思。10月21日那天,我和妈妈、姨妈、效芝表弟早早来到八宝山,最后送别慈爱的光美奶奶。

光美奶奶已随历史离我们远去了,但她并不会真正离开我们,因为有包容万物的大爱。光美奶奶既传统,又现代;既属于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革命年代,又属于日新月异、和平安宁的建设年代;在她身上,既葆有与少奇爷爷忠贞的爱情和与毛家深厚的友情,又能以惊人的生命力开辟外公和少奇爷爷未竟的扶贫济困事业……光美奶奶,一位不朽的女性。历史因她而多彩!(注:作者孔东梅为毛泽东同志的外孙女)



作者: 孔东梅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