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具体内涵
2009年04月27日 11:04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扶助农工”是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之一。这一政策在国共联合战线的革命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它对以工农为主体的反帝反封建大革命高潮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孙中山的“扶助农工”政策,内容极为丰富,归结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其一,他在逐步认识了工农大众的力量和他们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的基础上,确定国民党必须依恃工农、唤起工农进行革命斗争的方针。

孙中山数十年的革命奋斗,屡起屡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在长时间内不明白革命斗争必须动员和依靠广大工农大众。直到陈炯明叛变之后,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他在改组国民党的过程中,才开始认识和正视以往革命没有依靠民众这一致命的弱点。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指出:“革命行动,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因此他认定:“此次吾党改组唯一之目的,在乎不单独倚靠兵力,要倚靠吾党本身力量,所谓吾党本身力量者,即人民之心力是也……要国内人民与吾党同一个志愿,要使国内人民皆与吾党合作,同为革命奋斗,必如此方可以成功。”【注:《要靠赏成功不专靠军队成功》,《国父全集》第2册第559—566页。】1923年元旦,孙中山发布的《中国国民党宣言》,更明确地表达了他今后依靠民众进行斗争的思想。宣言指出:“前代革命虽起于民众,及其成功则独夫取而代之,不复与民众为伍。今日革命则立于民众之地位,而为之向导,所关切者民众之利益,所抒发者民众之情感……故革命事业由民众发之,亦由民众成之。”【注:《中国国民党宣言》,《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2页。】

随着斗争的发展,孙中山深切地认识到民众的主体——工农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进而确定了国民党必须唤起工农和依靠工农进行奋斗的方针。国民党一大通过的宣言充分认定:农民和工人处于贫乏、劳苦之地位,他们“要求解放之情,至为迫切,则其反抗帝国主义之意,亦必至为强烈”。因此,“国民革命之运动,必恃全国农夫、工人之参加,然后可以决胜,盖无可疑者”。宣言还强调国民党的使命必须是“从事于反抗帝国主义与军阀,反抗不利于农夫、工人之特殊阶级,以谋农夫、工人之解放。质言之,即为农夫、工人而奋斗,亦即农夫、工人为自身而奋斗也”【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孙中山选集》第593—594页。】。

对唤起民众一事,孙中山本人身体力行。他多次对工农代表发表这方面的讲演,他北上期间力倡召集有9团体民众代表参加的国民会议解决国是。他在临终遗嘱中,还谆谆告诫党人:欲达国民革命成功之目的,“必须唤起民众”【注:《国事遗嘱》,《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639页。】。

其二,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共产党人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扶助农民、工人运动开展的方策与措施,在唤起民众投身国民革命运动方面,作出了应有的努力。

(一)孙中山从“增进国民革命之实力”出发,制定了国民党“当对于农夫、工人之运动,以全力助其开展,辅助经济组织,使日趋于发达”的政策。为使这一政策得以贯彻,他接受共产党人的建议,在新成立的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内,专门设立了工人部、农民部,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他对于工人部召开广州工人代表大会,成立广州工人代表执行委员会,对于农民部设立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培训农民运动骨干人才,以及召开农民代表会议,举办农产品展览会等,都热情地给予大力支持。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周兴梁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