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孙中山热情欢迎和信托共产党人参与国民党改组的全部工作,以便靠共产党人的帮助,来实现其振兴国民党和建立两党党内完全合作的计划。
从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国民党第一次改进会议,到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圆满结束,在国民党改组整个过程的每个阶段,孙中山始终委派共产党的负责人参与工作,帮助改组国民党。1922年9月至12月,孙中山先后在上海三次召集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市负责人会议,研究改组国民党的规划,委派起草改进案委员会和审议新的国民党党纲、党章及改组宣言等。这期间,他先后指派中国共产党总书记陈独秀及党员林祖涵参加了会议,并指定陈独秀为改进案起草委员会委员之一。1923年1月,陈独秀又被他指派为中央参议会参议之一,林祖涵被任命为中央总务部副部长。同年10月,孙中山决定设立国民党改组委员会负责改组事宜,又成立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全面改组的各项准备工作。10月19日,孙中山委派李大钊为国民党改组委员。25日,他又委任谭平山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李大钊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随后,孙中山还让瞿秋白协助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顾向鲍罗庭,负责起草国民党党章、国民党一大宣言等重要文件。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展工作后,除廖仲恺外,谭平山是执行委员中负责任最多的人,他担任执行委员会书记、《国民党周刊》撰述、改组宣言起草员等项工作,为筹划国民党改组出力。
孙中山信赖共产党人,放手让共产党员参与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做法,受到部分国民党元老党员的责难。孙中山明确地回答他们说:“目前革命工作情绪低沉,需要新血刺激,所以这次党中吸收了更多的知识青年共同从事革命工作。”【注:黄季陆:《谈当年容共第一幕》,1957年6月29日台北《联合报》。】他还在邓泽如等反对共产党人参与改组的呈文上批示:“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并说明改组的文件系自己委托鲍罗庭起草的,训令邓等对共产党人参与改组事“切不可疑神疑鬼”【注:《批邓泽如等的上书》,《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58页。】。廖仲恺、谭平山等主持的国民党临时中央根据孙中山关于和共产党人“共同从事革命工作”的指示,在广州市国民党改组、重新登记党员等一系列工作中,积极让共产党人参与领导和实际工作。当时,谭平山是广州市党员登记委员会委员之一,共产党员冯菊坡等是区分部组织员。在后来广州新成立的区党部和区分部中,有阮啸仙、杨匏安、刘尔崧、周其鉴、张善鸣、杨石魂、周文雍等10余名中共党员,分别担任了执行委员等重要职务。正是他们努力与国民党人一道迅速完成了广州国民党改组的试点工作,体现了孙中山“联共”政策的强大生命力。
广州、上海及其他各地国民党改组准备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国民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准备了条件。在各地选举国民党一大代表的过程中,孙中山十分注意各地应有共产党人的代表,为此他亲自指定了共产党员代表9人,这就是谢晋、沈定一、于树德、李永声、詹大悲、陈独秀、谭平山、李大钊、瞿秋白。在孙中山关怀下,各地又选出共产党员代表17人,他们是林祖涵、李能至、于方舟,罗迈、夏曦、张国焘、毛泽东、胡公冕、廖乾五、朱季恂、韩麟符、王烬美、陈镜湖、赵干、袁达时、刘芬。这26名共产党员代表约占国民党一大代表总人数的12%强。在国民党一大会议期间,孙中山指派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成员,让他自始至终参与大会的领导工作。由于孙中山的支持,谭平山、李大钊、于树德3人及沈定一、林祖涵、于方舟、毛泽东、瞿秋白、韩麟符、张国焘7人,分别被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候补委员,进入国民党最高领导机构。会议排除了右派的干扰,取得了预期的成功,圆满地实现了孙中山在党内同共产党人合作的决策。
再次,孙中山让共产党人担任了国民党各部门各级的领导职务或实际工作,使两党成员在党务、军事、工农运动、对敌斗争等方面合作共事,协同奋斗。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视共产党人为亲密的同志与战友,给予充分的信赖,让一大批共产党员担负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职务:谭平山担任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组织部长、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瞿秋白担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林祖涵担任中央农民部长;杨匏安担任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彭湃、冯菊坡等人担任了中央农、工等部的秘书(当时不设副部长,部长以下即为秘书,协助部长工作)。李大钊、张国焘、于树德、于方舟等回到京津地区,瞿秋白、毛泽东等奔赴上海,稍后分别担任国民党北京、上海执行部的领导职务或重要工作。还有一批共产党人在各省——如董必武、陈谭秋等在湖北,夏曦、何叔衡等在湖南,宣中华、沈定一等在浙江,朱季恂、候绍裘等在江苏,方志敏等在江西,都分别担任该省国民党党部的负责人。孙中山本人直至逝世前不久,还加派李大钊为移设北京的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委员。这样,就使国共两党成员在党务方面共同负责,协力合作。这种情况在国民党二大后和武汉革命政府时期,更有所发展和加强。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周兴梁
编辑:
蔡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