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缅甸] [“麦克马洪线”] |
中国政府对中缅边界问题的立场,也是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局出发的。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国内疮痍满目,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进行国内建设。1954年8月,毛泽东就曾提到:“我们的国家现在还很穷,如果能得到几十年和平就好了。”同年10月,毛泽东又再次指出:“我们现在需要几十年的和平,至少几十年的和平,以便开发国内的生产,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不愿打仗。假如能创造这样一个环境,那就很好。”
类似的话,周恩来也曾说过很多次。因此,中国政府在处理中缅边界问题时所根据的和平外交政策也是有利于中国的国内建设的。周恩来在1956年1月接见巴基斯坦大使时曾指出:“中国同一些国家还有边界问题没有解决好。如果使所有问题都严重化,那就会天天吵架,我们就没有精力进行建设了。”
但由于中缅两国签订边界条约时,中印之间正因边界问题而发生争端,因此当时就有人揣测,认为中国之所以与缅甸订立边界条约,“只不过是为了使印度为难”。对此,马克斯韦尔评价说:“这种解释是产生于这样的一种看法:即认为中国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某桩事本身是否合情合理和实际可行,而是别有用心或怀有恶意的。对这样的解释就无从反驳了。”事实上,中国解决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的原则早在中印争端出现之前就已确定了,在实际解决问题时也没有任何改变。如果注意到这一事实,上述揣测自会无从立足。
此外还须注意的是,中国人民基于民族感情,对政府解决涉及“麦克马洪线”的中缅北段未定界的主张曾出现过不同意见。那么该怎样解决涉及民族感情的边界问题呢?对此,周恩来在解决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的过程中也给出了一个答案,即:人民的这种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人们必须看到,在解决边界问题时,“历史根据和政治理由必须结合起来,取现实的态度来解决”;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通过谈判协商和互谅互让,全面彻底地解决问题。
如果不是基于友好和互谅互让的真诚愿望,只有一方让步而另一方坚持不让,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研究中印边界问题的阿拉斯太尔—兰姆对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方式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一条边界,就像国家的其他产物一样,是一个历史的现象。通过努力弄清楚目前状况是怎样形成的,通过研究边界争端中各种参加者(包括地方一级和国家一级的)的过去和现在的种种动机,人们就必然能够对边界究应何在得出一个公正的结论。只要抱有一定程度的善意,要找到一个可以满足双方主要要求的公式,应当是可能的。当然,这样一个公式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双方都要作出某些让步;但是目标应是使让步达到最小限度,并设法使双方的让步互相平衡。有些观察家会同意,在1960年初已经为中缅边界找到了这样一个公式。”
因此,中缅解决包括“麦克马洪线”在内的边界问题的历史经验,对于遗留至今的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也将是一种有益的借鉴。
相关阅读:
作者:
刘金洁
编辑:
唐毓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