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为表示“争气”提前还债
中苏关系恶化后,对苏还债一事被提到很重要的议题上,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1989年5月,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来到北京时,邓小平曾向他深刻说明了过去中苏矛盾“真正的实质问题在于不平等,中国人感到受屈辱”。当年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国对苏欠款,苏联领导人乘机以恩人自居,这在两党出现严重分歧时无疑会使中方产生严重心理压力,还债这一经济行为便被上纲到“争气”和“反修”的高度,并与国内经济困难的起因联系起来。
中苏关系良好时,出现商贸拖欠这一经济交往中的常见现象,并未引起双方领导人的特别重视。1960年春夏之际中苏双方出现严重分歧,同年7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会议,重点讨论“反修”问题。会议期间,传来赫鲁晓夫于7月16日突然通知撤回在华全部专家的消息,与会者都激发起一种勒紧裤带尽快还债的情绪。会上有人说:“争口气,明年把债还掉。”有人提倡:“共赴国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毛泽东则以坚定的口气说:“明年还清这个债。”在本国已经严重缺粮、缺副食的情况下,要“争口气”提前还债,确实显示了一种自强和无畏的气概。从同年10月起,毛泽东还带头不吃肉,以示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1965年中国提前还清了对苏欠款,随后又还清了国内公债,“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成为国内宣传中自豪的话语。中国在国际债务中严守信用,此后多年间还成为国外愿意对华大量投资的原因之一,从这个意义看当年对苏还债一事确实造成了长远的良好影响,也显示了中国人的志气。不过从与世界接轨长远地发展经济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人受长期自然经济的历史局限,对如何引进外资以促进国内建设认识不足,在接受外援和对外援助时如何贯彻经济上互利的原则也缺乏经验,一些做法和说法并不合乎国家长远的经济利益。 (作者:徐焰 冯兴方摘自《扬子晚报》)
作者:
徐焰 冯兴方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