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与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进程
2008年01月10日 09:00人民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周恩来] [台湾] [开国元勋]

和平解放台湾的积极倡导者

进入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国内各项社会改革取得伟大成绩,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加紧完成,经济建设已成为整个国家生活中的主要任务,人民迫切希望在和平安宁的条件下建设祖国。在台湾,国民党于1955年前后完成了“党改”、“土改”工作,岛内政局趋于稳定,民众不希望看到新的战争发生。在国际上,朝鲜停火得以维持,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的协议也已经达成,特别是一系列国际会议的召开,增加了相互对话的机会;而美国虽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其目的是要借助台湾的战略地位,搞“两个中国”,并不想过深地卷人与中国的对抗。党中央毛主席经过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决定暂停武力攻台,开始探索用其他方式即和平解放台湾方式的可能性和途径;同时决定由周恩来负责此项工作。周恩来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审时度势,积极而卓有成效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一)抓住机会,积极谋求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

利用参加万隆会议的机会,阐明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对台立场,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事实,支持和扩大我国的影响;另外,见机寻求与美国直接对话或谈判,以缓和台湾海峡紧张局势。为此,中央决定由周恩来担此重任。行前,毛泽东与周恩来商定:可在会议期间,相机提出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阐述了我们对外奉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对目前台湾海峡局势的看法,博得了与会各国代表团的广泛同情与支持;许多国家纷纷要求美国政府响应中国政府的建议,尽早就缓和紧张局势,从台湾撤兵等问题与中国政府进行谈判。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讲话,表示愿与中国政府对话,并尽快举行中美大使级谈判。经过双方交涉,中美大使级会谈于1955年 8月 11日正式开始。

在万隆会议后长达15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中,周恩来始终坚持以解决台湾问题为前提。反复指出:台湾问题是解决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美国不从台湾以及台湾海峡撤兵,不与台湾当局断绝外交关系,两岸关系便谈不上正常化。王炳南曾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讲到:“很难想像,如果没有周恩来总理的智慧和才能,没有这场十几年的中美大使级会谈,美国会在承认台湾是我国神圣领土的条件下和我国建交。”⑥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