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
二难,就是求知者要吃苦。吃苦,当然是一件难事。文中借述《西游记》中的事来表达他已经感悟到:求知者必吃大苦,要吃得起苦。
三难,就是求知者自我反省难。陈伯达在文中没有借用唐僧自我反省之例,而是借用孙悟空自我反省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孙悟空回花果山之后,八戒回来请孙悟空,终于把孙悟空感动了。孙悟空在回来时,在走过东洋大海时,他“下海去净净身子”,“用现代的用语来说,也有自我反省,自我批评,他说:‘我自从回来,这几回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气了。师父是个爱干净的,恐怕嫌我。’”孙悟空能下海净身,自我反省,才能生出许多本事,才能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最终成为齐天大圣、“斗战胜佛”。
四难,就是求知要经历很长的时间。陈伯达写道:“人类经历无知、愚蠢、迷信,到会有所知、会有所启发、会有某些清楚,这是一个长期的、非常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只能由各国具体的历史来决定。有的由东向西走,有的由西向东走。结果会碰到一起。”他还在文中举例子说: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中讲过:一位日本学者,为了帮助人们战胜梅毒,耐心地试验了605种药品,可见求知是长时间的事情。求知者要能够熬过这样的长时间,要经受此难。
五难,就是求知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陈伯达认为,求知的过程,要走很多弯路,这不以求知者的意志为转移;走了弯路,求的结果,又可能背离了自己原来的目的,这也不以求知者的意志为转移;求知者得到的知,往往是片面的,不全的,而片面的知,不全的知,不是求知者所追求的,这就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六难,就是求知者实践难。陈伯达写道:“‘行动在先’,‘原始为动’。如古代人说过,‘人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实践开辟着求知的道路。求知的过程,即在实践——首先在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只能在实践过程中,逐步探索,逐步打开知的眼界。”
从陈伯达这篇文章中所包含的他对求知者必经的诸多苦难的认识来看,他对自己的罪行还是进行了认真反省的,而且,他虽然已是暮年,却愿意改过自新,努力把自己当作一个求知者。
1989年9月,陈伯达在北京病故。香港和台湾的报纸首先报道了陈伯达病故的消息。陈伯达的遗体被送到八宝山火化。据在现场的陈伯达过去的一些部下讲,火化时,没有讣告,也没有悼词。他的遗体被安放在按照惯例只安放病故的高级首长遗体的第一告别室,他的遗像也挂在那里。有40多位他的亲属、老朋友、老部下、学生,前来为他送葬。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