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纪事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抗战] [红军] |
1937年4月30日,在美国人菲奇的帮助下,海伦终于见到了红军
“没有海伦,也许就不会有《西行漫记》”
火车在景象奇异、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原上缓慢地爬行。从郑州转陇海线,沿黄河一路到潼关,那里是山西、河南和陕西三省的战略要道。海伦摊开笔记本,写下:“1937年4月22日下午4时30分。黄河——人们挖野菜充饥。黄河流域成了一片沙漠,河床比周围地面高出许多。”
这是海伦在采访笔记上所记下的第一笔。
此前不久,埃德加采访笔记中的大部分内容已被收录进《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书,在北平秘密出版发行。真正的《西行漫记》这时还没写完,在北平盔甲厂13号(今北京站附近)的一间屋子里,刚刚送别了妻子的埃德加正在奋笔疾书。
《斯诺与中国》(2005年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一书的作者武际良先生研究埃德加·斯诺多年。他的一个结论是,没有海伦,也许就不会有《西行漫记》,因为斯诺本来已经准备离开中国,是海伦的出现让他改变主意留了下来。
埃德加与海伦,相遇于1931年盛夏的上海。一个是小有名气的旅行作家,刚刚穿越过人烟稀少、瘴气弥漫的中缅边境原始森林,不幸被一头骡子踢伤了膝盖骨;一个是提着高尔夫背包、拎着网球拍刚到中国的漂亮姑娘,打算在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一年,然后周游世界,成就当一名大作家的梦想。
海伦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毫不掩饰第一次见到埃德加时的失望。她本以为埃德加是一位“勇敢无畏,意志坚强,体魄健壮的环球旅行家”,然而两人在上海的沙利文咖啡馆初次见面时,出现在她面前的却是一个身体瘦削,脸色苍白,雀斑十分明显的年轻人,穿一件皱巴巴的白色亚麻西服,走起路来还有点跛脚。
但埃德加很快让她改变了印象。那次会面中,他给她讲述了自己在东南亚旅行的传奇遭遇,这让海伦重新审视对面的人。她发现,埃德加虽然消瘦,但长得很匀称。“一头漂亮的棕色卷发,长着长长睫毛的眼睛里透着和蔼可亲的神色,交谈时间或眯缝起来,显得雾蒙蒙的。”“不管怎么说,他使人一见入迷。”
埃德加对海伦更是一见钟情。本来,因为母亲去世等原因,他正处在情绪的低潮,已准备离开中国,但因为“一尊希腊女神的出现”,他继续留了下来。
1932年12月25日,海伦的名字后添上了斯诺的姓氏。在那之前,海伦拒绝过埃德加的21次求婚,直到埃德加出版了第一本著作……
1936年6月间,埃德加·斯诺得到张学良的帮助,从西安进入红区,成功地冲破了国民党当局对红区长达9年的新闻封锁。
海伦也打算沿着丈夫走过的路线,从西安进入红区。此刻她还无法预料到,自己此行并不如埃德加那般幸运。
作者:
侯健美
编辑:
胡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