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树种下中美友谊
尼克松1972年抵达杭州时还带来了4棵珍贵的红杉、巨杉树苗。杉树是尼克松家乡加利福尼亚州的著名树种,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大的树种。
时任浙江省外办交际处负责人的王黎夫老人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尼克松带来的树苗被分别栽种在杭州花港公园牡丹园的西面和杭州植物园内。据说,1982年尼克松再度访问杭州时,还专门到植物园参观了其中一株红杉树。那时,红杉树已由原来的2.4米长到了7.75米,红杉树的第二代也长得很好。
王黎夫记得,当时,这里已培育出数千株红杉苗木,并已在全国18个省市引种成功。尼克松获悉后,感到特别高兴,还邀请他的朋友一起在红杉树下合影留念。因为当初把红杉带到中国时,能否在中国土壤上成功成长,尼克松也没有把握。他感谢园林专家和职工的良好管理和辛勤劳动,并说,红杉树可活2000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要像红杉树一样永存。
杭州植物园管理科黎念林科长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植物园专门有个红杉繁衍的课题组,负责红杉的繁衍和在浙江省内的推广,并特别在和美国海岸气候相宜的浙江温州洞头、舟山定海海边进行了试种。“我2001年到定海去,还特别看了这株红杉的子代。其中一株当时的胸径已经有60多公分了,高度在20米以上,长得比它的‘父亲’还高大。”黎念林笑着说,尼克松如若知道,定是高兴都来不及了。
链接:尼克松的“破冰之旅”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阎月凡发自北京 35年前的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踏上了中国土地,实现了中美“两国领导人横跨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深刻演变,当时苏联和美国“两超”争霸。尼克松1969年担任总统后,出于与苏联抗衡的战略考虑,开始逐步调整对华政策,中美两国逐步从对抗走向对话。
1970年1月中美恢复大使级会谈。1971年4月美国乒乓球队应邀访华,“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1971年7月美国特使基辛格秘密访华,与周恩来总理就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交谈。这些安排为中美上海公报在尼克松访华时得以签署铺平了道路。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时半,美国总统尼克松偕夫人在国务卿威廉·罗杰斯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的陪同下,乘专机抵达北京,开始他“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破冰之旅”。
尼克松这一周的行程安排是:2月22~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进行会谈;24日和25日分别游览长城和故宫;26日上午9时离京飞杭州,下午游西湖;27日上午9时前往上海,下午会谈;28日上午10时离开上海回国。
毛泽东主席对尼克松的来访很重视。尼克松抵京的当天下午,毛泽东主席就在自己的书房会见了他。会见时,毛泽东同尼克松就双方关心的重大问题坦率地进行了交谈。此后,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举行了会谈,两国领导人就中美关系和国际事务认真、坦率地交换了意见。
2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领导人在上海发表了举世瞩目的《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 在公报中,美方表示对中方的一个中国立场“不提出异议”。公报还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
尼克松访华和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开启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揭开了中美关系史新的一页,为以后中美建交和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奠定了基础。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相关新闻
编辑:
hun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