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东林党反对张居正改革了吗?没有,阉党才反对|文史宴


来源:文史宴

原标题:东林党反对张居正改革了吗?没有,阉党才反对|文史宴 文/桓大司马 现代阉党抹黑东林党的理论之一,是诬陷“东林党反对张居正改革”,然后大加发明,把阉党说成张居正改

原标题:东林党反对张居正改革了吗?没有,阉党才反对|文史宴

文/桓大司马

现代阉党抹黑东林党的理论之一,是诬陷“东林党反对张居正改革”,然后大加发明,把阉党说成张居正改革的后继者,东林党说成反对改革的守旧派,于是捏造出“张居正改革因为东林党的存在没有继续下去,东林党造成了明朝的灭亡如何可恶之类”的说法。

这个理论虽然不是现代阉党的主要理论,但也有一定影响,有必要厘清,而且可以借助厘清这个问题,讲一讲东林和阉党的源头。

请输入标题 bcdef


该内容为腾讯独家合作内容,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明清史专题,欢迎投稿:

朱元璋的祖制如何限制了明朝的变革

朱元璋对建文帝寄予厚望,从没想过传位朱棣

建文帝敢削藩是因为有一把好牌,可惜打烂了

建文帝没有败给朱棣,而是败给了朝中的内斗

建文帝忙于改革,耽误了对朱棣的战事

朱棣篡位的结果是恢复朱元璋的暴政

通货膨胀极度变态的永乐盛世

国营养猪:奇葩的大明朝宗室管理制度

朱棣修纂《永乐大典》,有难以言说的政治目的

盖世名将之女、朱棣追不到的女神

大明朝的高考题与高考状元

古今中外第一考试之王,高考出分前不妨拜拜他

朱棣离间子孙带来的家庭悲剧:明仁宗暴毙之谜

历史上混得最好的高考状元

明宪宗传(1):父辈恩怨与坎坷即位

明宪宗传(2):难缠的太后与重口的皇后

明宪宗传(3):《龙门飞甲》说的就是他

明宪宗传(4):藩王之害初见端倪

明宪宗传(5):开始为朱元璋的失败军制买单

明宪宗传(6):明朝制度从前期向后期转变

叶淇变法——明朝灭亡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海瑞并不无能,反而是堪比张居正的名臣

张居正改革多拾此人牙慧,却将其贬得一钱不值

三个“中华”之命运 ——万历援朝的前因后果

通货膨胀如何击垮大明

东林党到底是些什么人,究竟代表谁的利益?

崇祯的执政水平究竟如何,与明亡有多大关系

明末的辽东,明军真的一点机会也没有吗?

乾隆与此人有何等深仇,创造条件也要干掉此人

东林党反对张居正改革吗?

1

张居正的改革从总体上来说对明朝的存续颇有作用,但其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科道言官为主的官员的批评。对朝廷的施政表扬好的一面,批评不好的一面,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现代阉党要不就是蓄意隐瞒东林对张居正支持的一面来误导读者,要不就是本身秉持太监逻辑真心觉得“伟人”只能歌颂不能批评,必须要完全无脑拥护才叫拥护,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十分可鄙。

张居正这个人物是有两面性的,在政治实效上有很大的功劳,但是在政治生态上则有很大的破坏性。政治生态的影响虽然看起来没有政治实效那么立竿见影,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影响日后政治的走势,最终会反映到政治实效上来,东林前身肯定张居正的前一面而批评其后一面,再正常再正确不过了。现代阉党头脑简单,不能理解复杂事物,我们不能跟他们一样low。

 

 

《大明王朝1566》里的张居正

在明朝,内阁大学士号称宰相,其实并不是真正的宰相。祝总斌先生对“宰相”一词进行过十分精辟的定义,要同时具有议政权和监督百官执行权的才是真宰相。明朝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内阁在法理上是没有监督百官执行权的,当然六部很多时候会听内阁的,但名不正言不顺,当皇权集团跟内阁发生矛盾时,六部并不能成为内阁的助力,内阁因此十分虚弱。另外,内阁的议政权也不完全,他们只有票拟权,批红权被明宣宗分给了皇权集团中的太监,虽然有时候太监不会跟内阁为难,但当皇帝和太监想跟内阁为难时也很容易。

这样的内阁,想要干点事有多难可想而知了。除非皇帝全力支持或者完全撂挑子,否则其政策贯彻度与古代的宰相完全无法相比。

如此脆弱的地位,张居正当上首辅却又是靠勾结太监冯保,用下流的宫廷手段赶走内阁首辅高拱上位的,难免招致非议,他要进行的改革又会伤害到许多既得利益阶层的利益,所以即便得到了包括李太后、幼年皇帝、太监头目在内的皇权集团支持,他还是害怕天下人的议论。

所以,出于推行改革和自作威福的双重目的,张居正实行了很多钳制言论的手段,其中最狠的一条是考成法。

我知道有的人觉得考成法好到天上去,看到这里多半会跳,但看历史不能这么粗糙,考成法不是一条法令,而是一系列法令,其中对官员规定处理问题的时限、执行政令的效果,然后从上往下,一层一层的监督追责,而且上一层的人还可以检举揭发下一层的贪腐等问题,到这里大体上是没问题的,但在设计这个制度的时候,张居正往里面塞了私货。

张居正规定:巡抚、巡按由六部监督,六部、都察院(御史机构,言官)由六科(六科给事中,言官)监督,到这里也还罢了,末了还有一条——六科由内阁监督。

这样一来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都成了内阁的下级,不再能发挥言官监察内阁的作用,等于是闭塞言路,这当然是为传统所不容的,很多言官群起反对,其中甚至包括张居正的门生傅应祯、刘台(在明朝被门生反对是非常没面子的事,门生不到万不得已也不会欺师灭祖),他们有的只反对内阁监督六科这一条,有的反对整个考成法,不可一概而论,但无一例外的受到张居正的迫害。

言官这个团体也具有两面性。当年朱元璋设立科道言官的时候就同时有两个目的,一是怕确实自己被人蒙蔽,需要人提醒,二是方便朱家子孙利用言官来对付大臣,所以言官既可以是社会的良心也可以是皇帝或者太监、权臣的工具,具体是什么看言官个人。

如果说张居正钳制言路,可以避免言官被皇权集团利用,干涉改革,在统一事权方面还有一定合理性的话,张居正死后,万历帝为非作歹还堵塞言路,那就一点道理都没有了,有正义感的科道言官甚至言官以外的官员对万历帝和帮他的申时行大加挞伐,逐渐形成东林,而被万历驯服、为皇帝服务的言官,后来大部分成了阉党。

张居正的另一项堵塞天下人之口的暴政是捣毁天下书院,这放到古今中外哪朝哪代都是混蛋政策。张居正是程朱理学信徒,这么干是为了打击在书院中传播正盛的阳明心学,还杀害了阳明学巨擘、大侠何心隐,激起武昌民变,东林前身其实也是程朱理学信徒,与阳明心学为敌,但他们一般学养较高,认为应该通过讲学来折服心学信徒,而不是粗暴的禁止,因此对张居正毁天下书院多有批评。

此外,张居正裁剪府州县学的公费生员,这虽然有利于节约国帑,但对于官方意识形态儒学显得重视不足,这也是东林前身批评的一点。另外考成法中有只看政绩不问手段的粗暴一面,导致很多地方官为了政绩而粗暴的行政;监察官员对被监察者的前途有极大的发言权,所以监察者作威作福,被监察者奴颜婢膝,这都是东林前身对张居正的批评之处。

可以看出,他们对张居正的批评都是言之有物的,是政策中具体的弊端,而背后则有一套总体原则支撑,那就是明朝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而不是笼统的反对改革。

反对张居正夺情的是东林党吗?

2

张居正平生面对的最猛烈的攻击是夺情事件。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张居正的老爹去世,按照儒家礼制,张居正应该回家守孝二十七个月。张居正此时大权在握,不愿意回家,于是授意户部侍郎李幼孜向皇帝建议“夺情”,也就是由皇帝批准,在守孝期间不辞去官职,立即引起巨大的反对声浪,大部分官员要求张居正回家守孝。

这一次反对张居正夺情的官员成分很复杂,一部分是基于维护儒学礼制,另一部分是想赶张居正回家。这两派人怎么区分呢?看他们在张居正死后的作为。

东林前身基本上是出于维护儒学礼制,朱元璋是非常重视孝道的,祖制里面不允许夺情,但是在明成祖到明英宗这一段,因为朱棣的屠杀,儒学伦理崩塌,夺情的风气很盛;明孝宗以后儒学复兴,夺情又变得少之又少,只要出现夺情,就会受到儒学捍卫者言官的严厉批判,并不是只针对张居正。

明朝皇帝说言官“骗廷杖”,很多时候是自己违背原则时挨了骂,不好意思处罚言官,只好这样说来泄愤。言官骂皇帝不一定骂到了点子上,但敢顶皇帝的牛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勇气,这对于明朝的变态皇权有一定遏制效果,在政治上是很有积极意义的,所以被廷杖的官员得到天下敬仰是很正常的。现代阉党动不动就学着明朝皇帝说他们“骗廷杖”,以为廷杖是请客吃饭呢,你怎么不去骗个廷杖试试?现代没有廷杖,你还可以见义勇为啊。但是“见义勇为”跟他们“帝王心术”的画风差别太大了,大概率是不会的。

 

 

明朝最大弊政——廷杖

这里面包括张居正的门生吴中行、赵用贤,为了维护礼教,甘冒当时十分严重的欺师灭祖之名弹劾座师张居正,也包括东林早期的巨擘邹元标,他们都遭到张居正的迫害,被处以廷杖,吴中行、赵用贤腿上的肉都被打得一块一块掉下来,邹元标直接被打成了瘸子。

而另一些人则借助维护礼教之名,借言官的声势,想要赶走张居正,这包括张居正死后入阁的一些阁臣如王锡爵(苏州太仓人)、张位(江西新建人)、赵志皋(金华兰溪人)、许国(徽州歙县人)、沈一贯(宁波鄞县人)、朱赓(绍兴山阴人)等,这些人其实是现代阉党津津乐道的“江南大商人”的代表,他们大部分是张居正改革的真正反对者,还是后来阉党的祖宗。

另外,当时支持张居正夺情的人容易被误认为是张居正改革的支持者,实际上他们才是毫无原则,唯权力是从的佞臣,如张四维、申时行,张居正权重时就支持张居正夺情,张居正一死就支持万历帝反攻倒算,尽废张居正之法,还迫害张居正家人,他们才是张居正改革的罪人来着。

看历史上的人和事,只问动机而不问效果当然是一种偏颇,近年来已经被批判得够多,有点矫枉过正了。反过来只看效果,完全不问动机同样也是偏颇,无法从更长的时间段内审视时代的脉络。像张四维、申时行这样的人,支持的是张居正还是权力,就很有分辨清楚的必要,厘清以后就能对错综复杂的明末历史把握得更准确。

清算张居正的是东林党吗?

3

谈到这里,有些朋友可能会觉得我在为东林党洗地,没关系,现在才是重点,你接着看,就知道不是洗地了。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无法行驶绝对皇权,不满已久的明神宗万历帝马上在新任首辅张四维的卖身投靠下,对张居正进行清算。清算张居正是万历皇帝策划,首辅张四维带头,党附于张四维的奸佞言官冲锋在前,共同完成的行动,并不是凭区区言官就能办到的。

 

 

张四维可以说是阉党的祖宗

现代阉党一说到清算张居正就骂言官,然后用言官来等同于东林,诱导大家认为东林是张居正改革的反对者,实际上言官分为两派,东林是讲原则的一派,而攻击张居正的则是不讲原则、唯权力是从的一派,是东林的对立面,张居正有权他们就是张居正的工具,皇帝有权他们就是皇帝的工具,后来阉党有权,他们又是阉党迫害东林的急先锋,要说“言官之祸”,归根结底是权力之祸,是皇权之祸。

而所谓的“东林”,这时要不就已经被张居正赶回家,要不还没步入政坛。与想象的相反,东林人士不但对张居正改革大体持肯定态度,还积极为张居正平反,王天有先生对此总结甚备,容我稍作转述。为张居正请谥号的,正好是被张居正打成瘸子的邹元标,吴应箕《国朝纪事本末》载:

先生(邹元标)日:“江陵(张居正)之不守制者罪也,予往时不得不论。由今思之,江陵未尝无功,则谥亦不可不复。诸君以为如何?”时诸御史皆服先生无成心,其始终为国也。

当初对张居正毁天下书院愤怒无比,骂“楚相不忠不孝”的赵南星也不过是性格比较激烈,后来也是为张居正平反的主力,其《劳臣军工疏》中说“今公论照明,共称其功在社稷”。多说一句,赵南星有很尖锐的反对一条鞭法的言论,但那是在万历后期,是批判一条鞭法在浙党手上走形之后的弊端,并不是反对一条鞭法本身。

东林梅之焕在万历帝还没死的时候就敢夸奖他最忌讳的张居正,说“使今日能有综名实、振纪纲如江陵者,𧬈訾之徒敢若此耶”;东林方震孺称赞张居正说“皇祖(明神宗)之初政,事事严明,江陵之相业,事事综核”;东林周宗建称赞张居正“留心边事,然后有隆(庆)、万(历)五十余年之款贡”。

可见东林人士是张居正的继承人,东林通过京察裁汰贪官正是张居正“考成法”精神的延续,而阉党的前身浙党等“邪党”反而是张居正的对立面,是阉党而不是东林党反对张居正改革,这一点在后面的文章中还会细说。

最后多说几句张居正。张居正当次辅时,通过勾结皇权,陷害高拱当上首辅,然而其上台的方式也就预示了其下台的方式,他死后,次辅张四维也勾结皇权,清算他全家,真可谓报应不爽,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差别在于张居正虽然赶走高拱,但见解毕竟超卓,也还算是有担当,延续了其改革措施,张四维以及后来的申时行则更加猥琐,为了迎合皇帝以及自身利益,尽废张居正的良法,使明朝陷入不可救药的境地。

明朝从朱元璋废宰相开始,皇权就恶性膨胀,内阁大学士名为宰相,却并无完整的相权,对皇帝乃至包括宗室、外戚、太监在内的皇权集团只能俯首,这正是明朝文官表现不如前代的原因。但内阁对皇帝并不是全无还手之力,整个明朝,在很特殊的情况下,内阁有两次机会,一次是明武宗死后,杨廷和当了四十多天准皇帝,又拥立缺少党援的地方藩王明世宗嘉靖帝即位,内阁大权在握,相权有可能复兴;二是明穆宗死后,高拱以明穆宗师傅之威,得明穆宗全权托付后事,上《陈五事疏》,要求将司礼监权力收归内阁,使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然而第一次,张璁勾结嘉靖帝,在大礼议中击败杨廷和;第二次,张居正勾结李太后和太监冯保,陷害高拱罢官,都促成了皇权的复兴,使政治体制无法改善。以往对张璁基本上是负面评价,近年来有人开始注意他对隆万大改革的先导作用;对张居正基本是正面评价,也应注意到他对政治生态和政治体制的破坏,总之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要尽量全面一些。

至于齐楚浙党这样从张居正的反对派演变成阉党,请等待下一篇文章的分解。


大司马的新书《宿命三国》,解析出现三国时代的前因后果,实际上是以三国为切入点,考察从汉到唐的历史演变,敬请支持。看了觉得不错的朋友,方便的话请到平台上给个好评。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