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回忆义和团:联军入京后扶清灭洋者作乞怜状
2016年12月21日 09:29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李亚辉
梁启超在《革命驳议》中讲到:“拳匪之乱,其先之帕手持刀,树扶清灭洋之旗者,其后联军入京,即相与持顺民旗作乞怜之状”。
核心提示:梁启超在《革命驳议》中讲到:“拳匪之乱,其先之帕手持刀,树扶清灭洋之旗者,其后联军入京,即相与持顺民旗作乞怜之状”。孙中山评价义和团为“排外之心而出狂妄之举”;毛泽东亦认为其为“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
梁启超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李亚辉,原题:席会东:通过胡椒与蔗糖理解世界历史,节选
中学历史教科书总伴随着一种“缺憾”:有些历史事件受制于复杂的因素,往往会被简单化。义和团运动即是明显的一例。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用经典的学术研究来填补被遮蔽的历史,是消解缺憾的一种方式。
有关义和团的研究,美国汉学家周锡瑞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和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将两部经典著作融合到课堂教学中,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尤其是后者,启发我设置了以“义和团评价的流变”为主题的课程。
柯文的著作考察重点在于“(古代的)故事与(当下的)历史之间的互动”,作者剥去了有关义和团历史叙述的层层外衣,让我们看到历史学家重塑过去历史的复杂性。受此启发,我选用了三类史料,呈现三个层次的“历史”,给学生更多的思考。
第一个层次是作为亲历者(包括造反的团民、清廷官员、传教士和外交官等)的历史。不管是团民认定的要赶尽杀绝的“大毛子”、“二毛子”,还是山东巡抚继任者毓贤称赞的“正义与和谐的民兵”,抑或是流传甚广的有关传教士的荒诞谣言,亲历者都从自身的立场出发,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时历史情境下的某些历史侧面。
第二个层次是在义和团事件结束之后,后来人对亲历者的史料进行辨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和定性。这部分讲述,介绍了经典学术研究的观点,也提及了梁启超等人的评价。如梁启超在《革命驳议》中讲到:“拳匪之乱,其先之帕手持刀,树扶清灭洋之旗者,其后联军入京,即相与持顺民旗作乞怜之状”。孙中山评价义和团为“排外之心而出狂妄之举”;毛泽东亦认为其为“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
第三个层次的历史是:被改造和利用的义和团运动。比如在特殊历史阶段,义和团成为“检验真革命和假革命、革命和反革命的一块试金石”。
经过三个层次的历史解释,看似把义和团运动复杂化了,但是经过不同观点的争鸣后,弥补了历史教科书概述相对简单化的不足。用经典学术研究成果来丰富课堂,使历史教科书的面相更为丰满。多样化观点的引入不能够代替我们思考,却可以激发我们更深刻的理性认识:一个具体的历史事实(如义和团),必须把它放置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进行解释,进而把涉及历史事实的矛盾性、模糊性、复杂性揭示出来。相反,过分的民族悲情叙事无助于我们从历史中获得反思与教训。颠倒与混乱的历史认知,导致一种褊狭、封闭、狂热的民族主义,形形色色的愚昧就此在这片文化土壤上滋生。
在讨论互动的环节,我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历史是什么?为什么历史呈现出那么多的层次?难道落后就会招致挨打吗?时至今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学生的回答多种多样,但他们最重要的收获是对那些确定无疑的事件、概念、现象的重新思考。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