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斯大林爱讲“指鹿为马”的故事观察属下对他的忠诚


来源:人民网

斯大林就是这样“大智若愚”地一遍一遍讲。这倒真是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斯大林正是通过这一故事观察周遭人的反应,检验属下对他的忠诚是否达到“愚忠”的程度。

核心提示:我只有12发子弹,而树上却有24只鹧鸪。我打死了12只,其余仍旧停留在树上,所以我就决定回去多拿一点子弹,我回去又拿了一些子弹,把剩下的12只打死。这个故事的荒谬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斯大林就是这样“大智若愚”地一遍一遍讲。这倒真是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斯大林正是通过这一故事观察周遭人的反应,检验属下对他的忠诚是否达到“愚忠”的程度。

斯大林 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作者:陈为人,原题:第一把交椅争夺战:赫鲁晓夫的“逼宫”与“被逼宫”,节选

赫鲁晓夫是在1949年秋由斯大林钦点从乌克兰一把手任上调到莫斯科的。这是斯大林对赫鲁晓夫的信任和重用。从此,赫鲁晓夫从一方诸侯成为中央要员,进入了权力核心。然而,京华虽好,却是个陷阱。斯大林是拿赫鲁晓夫“当枪使”。

斯大林经常喜欢重复地讲述他“打猎”的故事:

一个冬天,我出去打猎。我带着枪,坐着雪橇。穿过叶尼塞河。我走了12俄里,我看到树上停着一些鹧鸪。说实话,起初我还不认识它们是鹧鸪。我以前打过鹧鸪,可我一直认为它们是栖息在田野里的禽类,是呆在草堆里的。

无论如何,活着就要学习嘛。我走近一点,开始放枪。我只有12发子弹,而树上却有24只鹧鸪。我打死了12只,其余仍旧停留在树上,所以我就决定回去多拿一点子弹,我回去又拿了一些子弹,把剩下的12只打死。

这个故事的荒谬之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斯大林就是这样“大智若愚”地一遍一遍讲。这倒真是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指鹿为马”的故事。斯大林正是通过这一故事观察周遭人的反应,检验属下对他的忠诚是否达到“愚忠”的程度。

布尔加宁有一次对赫鲁晓夫说:“你以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到斯大林的席间,然而你从不知道你自己将回到家里去,还是将被汽车接走,送到监狱里去。”

赫鲁晓夫在其口述回忆录中,以零距离的接触,对斯大林做了逼真的描绘:

斯大林的晚年,他的反复无常疑神疑鬼达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他偏执固执地认为,他的老同事中,肯定在酝酿着一个要取代他至少是要削减他权力的阴谋。1952年苏共十九大结束,出乎人们的意料,跟随斯大林几十年且是忠心耿耿的米高扬和莫洛托夫没有进入执行局(政治局),斯大林莫明其妙的理由是:“他们是西方政府的代理人,不应该得到党的信任。”

斯大林对莫洛托夫失去信任的原因,实在是无稽之谈:一次在南方休假,斯大林的脑子里突然冒出莫洛托夫是美帝国主义代理人的念头。斯大林说,莫洛托夫在美国的时候,从华盛顿到纽约乘坐的是火车。斯大林的推论逻辑是:如果莫洛托夫乘火车旅行,那么他必须有自己的私人车厢。如果他有私人车厢,那么他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因此,莫洛托夫一定是把自己卖给了美国人。斯大林为此还专门打电话给当时在联合国工作的维辛斯基,要他尽快查清莫洛托夫在美国的所有活动。维辛斯基向斯大林解释,莫洛托夫在国外不可能有私人车厢,在美国所有的车厢都是属于私营铁路公司。但多疑成性的斯大林还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苏共十九大上把莫洛托夫拿了下来。

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的晚年还有这样一个细节描述:“他会看着一个人说,‘为什么你的眼睛这样躲躲闪闪?’或者问:‘为什么你今天老是转来转去,避免直接看我?’”赫鲁晓夫在1970年口述的回忆录中说:“当斯大林停止信任你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审视你,越看你越值得怀疑,直到他不信任之杯满溢为止。”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责任编辑:马钟鸰 PN018

  • 好文
  • 钦佩
  • 喜欢
  • 泪奔
  • 可爱
  • 思考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