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泰州干丝 古乐 钟楼巷


来源:扬子晚报

近为“留住”泰州干丝独特的传统风味,泰州市有关部门于2012年对“泰州干丝技艺”进行了规范和统一。“泰州干丝技艺”已成为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积极准备申报“泰州干丝美食之乡”称号。2013年,泰州干丝“走进”了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当地早茶师傅杜文云展示了选干丝、切干丝、烫干丝、 拌干丝等技艺,口味地道的泰州干丝让众多游客争相品尝。

原标题:泰州干丝 古乐 钟楼巷

泰州干丝让游子“想家”。 沈杰 摄

泰州古乐乐队在表演。 沈杰 摄

热心网友为钟楼巷保护建言。沈杰 摄

一盘泰州干丝 常出现在我梦里

王开洋 泰州人,现在深圳工作

我叫王开洋,是土生土长的泰州人,老家在主城区城隍庙附近。10多年前,我独自一人到深圳打拼。我们一家年前从深圳飞回泰州。“最想吃点家乡什么呢?”热情的大伯一见面就问我。“干丝!”我不假思索。

记得小时候,泰州城做干丝最好的是富春饭店。每逢有客人来,或者节假日,在家人带领下,我都可以打上牙祭,吃上那里的美味干丝。第二天上午,大伯带我们到了“富春”,还是熟悉的地方,还是熟悉的感觉。大厅坐满了食客,彼此谈笑风生。不一会儿,一盘干丝上来了,白、黄、绿、红四种颜色相间,白的是豆腐干,黄的是嫩姜丝,绿的是香菜,红的是花生米。以筷将干丝塔尖轻轻推倒,略略拌和,夹起一筷来送入嘴中,一个“好”字脱口而出,这个熟悉的味道,正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的味道。

历史

“颂我淮扬是故乡,乾嘉传世九丝汤,清清淡淡添滋美,丝丝缕缕润肺肠。”《乾隆盛传九丝汤》诗写的就是扬泰地区的干丝。泰州干丝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清朝乾隆时期的才子、烹饪学家袁枚于1792年出版的《随园食单》中这样记载泰州干丝:“将豆腐干切丝极细,以虾子、虾油(酱油)拌之。”

传承和保护

近为“留住”泰州干丝独特的传统风味,泰州市有关部门于2012年对“泰州干丝技艺”进行了规范和统一。“泰州干丝技艺”已成为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积极准备申报“泰州干丝美食之乡”称号。2013年,泰州干丝“走进”了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当地早茶师傅杜文云展示了选干丝、切干丝、烫干丝、 拌干丝等技艺,口味地道的泰州干丝让众多游客争相品尝。

扬子晚报记者 王国柱

泰州古乐 让我思念的“乡音”

沈媛芬 泰州人,年逾古稀

我叫沈媛芬,老家在泰州,原住在鼓楼路上的五条湾巷内。小时候家中对门住着两名道士,他们演奏的古乐非常好听,美妙的道教古乐让我入了迷。1963年,我离开家乡去武汉大学读书,成家后在武汉、广州工作,现在已是古稀老人。春节前,听二弟在电话中说,中断了50年多年的泰州古乐,已经在家乡凤城河景区得到传承与发扬。二弟邀我春节回老家泰州过年,听一听久违了的泰州古乐。

初三下午,二弟与我一同来到泰州凤城河景区望海楼游览,走到文会堂附近时,耳边传来一阵熟悉而优雅的乐曲。走近一看,身着紫色唐装的乐师们手持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竹笛、唢呐、笙等十多种民族乐器正在演奏泰州古乐,这熟悉的“乡音”让我心头一热。

历史

泰州古乐,是泰州传统的民间音乐。它起源于泰州地区的道教音乐、教坊音乐、南方昆曲、南丝竹和泰州民俗俚音,地域特色鲜明,演奏风格别致,它既有北方音乐的刚烈之音,又有南方音乐的柔美之韵。据了解,泰州古乐盛行于宋代,在其最辉煌的时期,其表演活动影响范围达扬州、南通、盐城、淮安等地区。

传承和保护

目前泰州凤城河古乐坊表演的泰州古乐已成常态化,除为市民、游客表演外,古乐坊的乐师们还走进高校,让现代大学生聆听泰州古乐,让大学生感受千年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著名学者于丹去年在泰州凤城河畔聆听了泰州古乐后说:“在泰州这片热土上,我已经触摸到中国文化的意义所在。听罢泰州古乐觉得打通了时空,这样的乡音让人思乡,让人记住乡愁,这才是中国人的音乐。”

通讯员 沈杰 扬子晚报记者 王国柱

我的乡恋 是故乡那条钟楼巷

何权伟 泰州海陵区人,现在上海生活

我叫何权伟,今年53岁,现在上海生活,是在泰州海陵区一条巷子里“长大”的,巷子名叫钟楼巷。记得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常在巷子里的钟楼玩耍;从巷头追着巷尾“躲猫猫”;趴在老井边看里面自己的影子......多少次梦里,我“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条巷子。后来,听说泰州进行主城区改造,担心钟楼巷被“推平”,再也找寻不到童年的影子,因此一直不敢轻易回家乡。直到今年春节,在下定决心后,我才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那条巷子”。

让我惊喜的是,儿时的巷子仍在,还是那么悠长。两边的民居在经过修缮后,依稀仍是往日的模样;青砖铺就的路面,似乎还留有我童年小小的足迹。昔日吊有大铜钟的钟楼,虽已砌墙成了屋子,但登上大城砖砌起的六级台阶,古香古色的柱子仍清晰可见。百年老井、老树仍与老居民作伴,见证钟楼巷的点滴变化。钟楼巷以它独有的市井风情,展现老泰州特有的文化魅力。在这里,茶吧、咖啡屋、设计室等休闲文化场所,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古老、幽静的巷子现在正慢慢变得时尚、新潮起来。

历史

明代在古海陵县治旧址(即今泰州海陵区政府所在地)重建州治。明洪武四年(1371),知州史遇为增州治雄伟气势,特在州治西南兴建钟楼,与东南的鼓楼相配。明正统、崇祯年间重修时,在楼前增建了牌坊,上嵌“声闻四达”匾额。解放后,钟楼内的大钟先后移至当地泰山公园、光孝寺。据统计,目前钟楼巷共286户人家。

传承和保护

近年来,泰州市有关部门邀请热心网友建言献策。不久,有关部门编制出台了《泰州市钟楼巷街区整治规划及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在留存住古泰州市井风情的基础上,钟楼巷街区将建设成以居住功能为主体,适度的商业休闲、文化创意、旅游等多种功能并存,具有浓厚泰州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和典型泰州传统社区文化特色的传统生活型街区。 通讯员 沈杰 扬子晚报记者 王国柱

标签:技艺 文化 民族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