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以食为天 灶神信仰有渊源
2015年02月01日 05:33
来源:广州日报
毫无疑问,灶神信仰源于其自然属性,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信仰。在远古先民的群居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此,在远古先民心目中,火神和灶神是同一位神灵。火神是谁?传说中的火神有两个:一个是炎帝,一个是祝融。《淮南子·氾论篇》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炎帝即神农氏,人们称他为“火德之帝”,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称:“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淮南子》注云:“祝融吴回
原标题:自古民以食为天 灶神信仰有渊源
火神像
炎帝像
王弘力绘《宋代祭灶习俗图》
黄帝像
灶神信仰在我国源远流长,古时候,上至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户户无不供奉。但早期的灶神,并非我们现在常见的黑面长须灶君,而是火神和“先炊”。祭灶的日期,也不是腊月二十三日,而是孟夏之月,宋代以后才演变为“官三民四船家五”的祭灶习俗。
《礼记》将祭灶
列为七祀之一
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的汉民族,向来对灶神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年定期祭祀灶神的习俗,在我国民间最为普遍、最为持久。上至天子王公,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灶神毕恭毕敬、诚心供奉。
灶神,古称灶鬼、灶君。唐以后民间又称之为灶王、灶王爷、灶王菩萨、东厨司命、司命灶君、家主司命、定福神君、护宅天尊等。灶神信仰在中国无疑是起源很早的,可以说,自远古先民发明取火的方法和使用灶煮食以后,灶神就随之产生。远古先民如何祭祀灶神,因没有文字记载,我们不得而知。根据现存的古籍,仅能了解周代以后的情况。在收录有大量秦以前礼仪习俗资料的《礼记》中,把祭灶列为国家祀典的七祀之一,并要求士人和庶民必须祭户或祭灶。
孔子智回权臣 拒绝献媚于灶
春秋战国时期,有“媚于灶”的说法。《论语·八佾篇》记载:“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奥”指室内的西南角,是住宅主神的位置。“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是当时的俗语,意思是:奥神虽然尊贵,但高高在上,灶神的地位虽不如奥神高,但主管饮食。所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讲,献媚于奥神还不如献媚于灶神来得实惠些。
在《论语》中,王孙贾引用这句俗语问孔子,是另有所指。王孙贾是卫灵公的大臣,当时卫灵公宠爱南子和弥子瑕,二人专权于卫国。王孙贾用奥神比喻卫灵公,用灶神比喻南子和弥子瑕,暗示孔子讨好国君,不如巴结权臣。没想到孔子冷冷地说:“这话不对。若是得罪了上天,向谁祈祷都没用。”
灶神信仰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流行,还可以在《战国策》中找到证据。《战国策·赵策》讲了一个复途侦梦见灶君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卫灵公。原文如下:“卫灵公近雍疽、弥子瑕。二人者,专君之势以蔽左右。复途侦谓君曰:‘昔日梦见君。’君曰:‘子何梦?’曰:‘梦见灶君。’君忿然作色,曰:‘吾闻梦见人君者梦见日,今子梦见灶君而言君也。有说则可,无说则死!’对曰:‘日,并烛天下者也,一物不能蔽也。若灶则不然,前人之炀,则后之人无从见也。今臣疑人之有炀于君者,以是梦见灶君。’君曰:‘善。’于是因废雍疽、弥子瑕而立司空狗。”在这个故事中,复途侦用比喻手法进谏卫灵公。作为一国之君,本来应该像太阳一样普照天下,但卫灵公的光芒却被雍疽和弥子瑕遮住了,如同灶膛里的火光,只要有一个人在灶门前烤火取暖,他身后的人都无法看见。所以复途侦见到卫灵公时,谎称来之前梦见了灶君,用灶比喻卫灵公的现状,提醒他用人不能偏听偏信。这个故事,在《韩非子》中也出现过,只是把“复途侦”改称为“侏儒”。
庄子则把灶神称为灶鬼,还给他取了个奇怪的名字。《庄子·达生篇》说:“沈有履,灶有髻。”意思是:水下淤泥之中有鬼叫“履”,灶有鬼叫“髻”。在两汉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祭灶之风都相当流行,《史记》、《汉书》、《后汉书》都有记载。如《汉书·孙宝传》记载孙宝升为主簿后,乔迁新居,隆重祭灶并请周围的邻居大吃了一顿。
上古“先炊”是主司烹调的老妇人
灶神是谁?在汉代和汉代以前,人们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将灶神等同于火神和灶的发明者;另一种是把上古时期主司厨房烹调事务的“先炊”视为灶神,并称这位“先炊”是一位老妇人。
毫无疑问,灶神信仰源于其自然属性,是由原始的火崇拜发展起来的一种信仰。在远古先民的群居生活中,那一堆永不熄灭之火便是他们的灶。因此,在远古先民心目中,火神和灶神是同一位神灵。火神是谁?传说中的火神有两个:一个是炎帝,一个是祝融。《淮南子·氾论篇》称:“炎帝作火,死而为灶。”炎帝即神农氏,人们称他为“火德之帝”,死后以灶神的身份享受祭祀。《周礼说》称:“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国语·郑语》称:“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淮南子》注云:“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祀于灶。”祝融为火神,所以也被人们奉为灶神。发明灶的先民是谁?《事物原会》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传说他是灶的发明者,被后人奉为灶神也是理所当然的。
但汉代部分学者不同意上述说法,著名经学家郑玄等人认为,灶主饮食之事,灶神只是小神,其职责是“司察小过,作谴告者尔”,古人只用瓶和盆等器具盛酒食祭祀这个小神。炎帝和黄帝是古之帝王,祝融是古代“火官之长”,均有功德于人类,地位非常尊贵。“今但就灶径而祭之,屈上公之神,何其陋也!”因此,他们认为祭灶是祭“先炊”,而不是祭火神或灶的发明者。“先炊”即最先负责厨房事务的人,在古代,一般都是氏族中威望最高的老妇女,所以祭灶就是祭老妇,“以报先炊之德”。这种观点很可能是母系氏族社会流传下来的,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如道教的《灶王经》,就说天下灶君,以昆仑山的种火老母元君为尊,五方五帝灶君及灶君夫人都是她的下属。种火老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主人寿命长短,富贵贫贱,掌人职禄”。这位神通广大的女神,就是由传说中的“先炊”演变而来的。
汉以前流行孟夏祭灶
祭祀灶神的日期,近代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即宫廷和官府人家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腊月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腊月二十五日祭灶。但是汉族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祭灶,希望沾点贵气,取其吉祥意头。
在先秦两汉时期,因奉火神为灶神,故常于孟夏之月祭灶。《礼记·月令》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孟夏之月即农历四月,正是火旺之时,选择此时祭灶,是表明对火神的尊崇。火的代表色是赤色,祭灶时也要穿上赤色的衣服。故《后汉书·礼仪志中》称:“立夏之日,京都百官皆衣赤。”到了季夏(农历六月),还要到郊外举行一次仪式,因六月为未月,未属土,土为黄色,祭祀时全体官员都要穿黄色的衣服。
在汉代,民间出现了腊日祭灶的习俗。据《后汉书·阴识传》记载,汉宣帝时,阴子方事亲至孝,积善有德。某年腊日早晨,他正在灶台旁炊饭时,灶神忽然现出了原形,他连忙跪下叩头谢恩,并将一只家养的黄羊宰杀供奉,受到灶神的祝福,从此以后,阴子方接连发财,成了远近闻名的富户。到第三代之后,更是人财两旺,后辈中出了几个大官。这个“黄羊祭灶”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人们纷纷效仿,都在腊日宰黄羊祭灶,到东汉时已广泛流行于民间。后世祭灶所用的对联,常引用这个典故,以图吉祥,如“黄羊能致富,青钱能通神”便是。
后世还出现正月、五月祭灶的习俗。《集说诠真》引《事文类聚续集》称:“五月辰日,以猪头祭灶,令人治生万倍。用犬祭灶,凶败。鸡毛入灶中,致飞祸。犬骨入灶,出狂子。正月己巳日,白鸡礼灶,宜蚕。五月己丑日祀灶,吉。四月丁巳日祀灶,百倍吉。”
至迟在宋代,腊日祭灶又演变成腊月二十四日祭灶。有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为证:“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兮!”
《吉祥艺术》版平时逢周日见报。
来信可寄:广州市人民中路同乐路10号广州日报副刊部 钟志荣
网罗天下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图片新闻
视频
-
李咏珍贵私人照曝光:24岁结婚照甜蜜青涩
播放数:145391
-
金庸去世享年94岁,三版“小龙女”李若彤刘亦菲陈妍希悼念
播放数:3277
-
章泽天棒球写真旧照曝光 穿清华校服肤白貌美嫩出水
播放数:143449
-
老年痴呆男子走失10天 在离家1公里工地与工人同住
播放数:16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