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中东,串起发展新梦想(丝路观察)


来源:人民日报

绵延数千年的丝绸之路,不仅在历史上连接了亚、非、欧三大洲间的货物贸易,也使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兼收包容,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宏大背景下,人文交流让中国和中东国家间交往合作更具活力。

原标题:中东,串起发展新梦想(丝路观察)

本报记者 刘水明 于洋 刘睿 李潇 周人杰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6日 13 版)

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门前,当地手工艺人临摹的中国青花瓷器深受游客欢迎。

本报记者 刘睿摄

埃及开罗中国文化中心内,当地一家小学的老师正在给小朋友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本报记者 王云松摄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文明博物馆内的珍贵藏品。

本报记者 李潇摄

埃及孔子学院内,当地青少年正在尝试用毛笔书写汉字。

本报记者 刘睿摄

叙利亚大马士革哈米迪亚市场的一家烟具店内,店主马希尔在向顾客介绍采用中国原材料和工艺技术制成的阿拉伯水烟。

本报记者 宦翔摄

中东

绵延数千年的丝绸之路,不仅在历史上连接了亚、非、欧三大洲间的货物贸易,也使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兼收包容,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今天,在共建“一带一路”宏大背景下,人文交流让中国和中东国家间交往合作更具活力。

中东地区是人类最早的文明摇篮之一,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交映成辉,金字塔、亚历山大港、空中花园、汉谟拉比法典……这些穿越时空的经典直到今天依然让人心生向往。

这里是三大宗教的起源地,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先后在这块土地上诞生,创造了灿烂的宗教文化,也对今天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在这片土地上崛起又分裂,衰败又繁华,开创了一个个帝国伟业,也留下了一段段动人传说;

这里也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2000多年来,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亚欧非三大洲的商品在这里聚散,贸易成就了这里辉煌的历史,也映射着这里璀璨的文化。

今天,这一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大通道和大枢纽,大量人员往来正为中国和这一地区的交流搭建新的平台,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交相呼应,正在实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梦想。

悠久历史源远流长

交流步伐从未休止

公元前53年,已经控制地中海沿岸的罗马统治者们决定继续东征。罗马执政官、叙利亚总督、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领精锐的罗马军团进攻安息帝国,在卡莱与安息军队遭遇。战役中安息人亮出了一种镶着金边的军旗,在阳光的照射下,斑斓的色彩让罗马人心旌摇曳、军心大乱,并最终惨败,罗马帝国从此停止了东扩的势头。

卡莱战役后不久,罗马独裁官恺撒穿着与安息人军旗一样材料制成的衣服出现在公共场合,引发了全罗马人对这种材料的狂热,这种狂热在中东和欧洲延续了上千年,而这种材料就是来自中国的丝绸。

庞大的丝绸需求与遥远的丝绸国度,成为东西方交流史上一道长期不能逾越的鸿沟,而扼守在东西方交流通道上的西亚诸国和阿拉伯半岛,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丝路贸易的重要参与者和实际控制者。

今天在“天堂之城”大马士革,在“七丘之城”伊斯坦布尔,在“天赐之城”巴格达,集市上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隐约中仍能窥见千年前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的景象。

但这里对中国来说,是遥远的地方。直到公元97年,东汉使者甘英才第一次来到波斯湾边上,看着那个遥远的叫“大秦”的国度望洋兴叹。他不知道大秦,也就是罗马帝国的人们正对来自中国的丝绸和瓷器趋之若鹜,丝绸价格甚至一度成了帝国经济的晴雨表。

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阿拉伯人战胜了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帝国,建立了规模空前的阿拉伯帝国。

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与大唐帝国的军队在中亚的怛罗斯相遇,这是两大帝国唯一一次正面交锋。由于盟军葛逻禄部的叛变,唐朝部队损失惨重,一部分战俘被阿拉伯人带到了黑衣大食,也就是今天的阿拉伯半岛。

战俘中有一人,名叫杜环。在10余年的时间里,杜环跟随大食的哈里发使团先后在中亚、西亚和非洲10余个国家游历和生活,并于762年跟随商船从海路回到广州。从他的游记《经行记》中,人们得知唐朝的工匠们将瓷器、画工、纺织等技艺传入了中东,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造纸术被带到了这一地区。

正是因为造纸术的西传,阿拉伯人翻译并保存了大量古希腊、古印度和古波斯的学术和文学著作,保留了希腊、罗马的文学和艺术传统,在欧洲中世纪千年的黑暗中,阿拉伯文化如同一轮明月照亮了地中海沿岸的天空。

之后的几百年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进入到一个繁荣时期,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珍品,宋明两朝的瓷器中还出现了专门为阿拉伯国家而设计的大盘、大罐,阿拉伯人的地毯在原来几何形图案上,也出现了中国风格的龙凤纹。大量的阿拉伯商人也来到中国贸易、生活、定居,时至今日,在福建、广东等地,依然能找到他们留下的足迹。

人文交流搭建桥梁

文化推动互亲互近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帕皇宫,藏有自10世纪起至19世纪末的中国陶瓷10358件,还有世界藏量第一的40件元青花,其中不少是绝世孤品。如此规模庞大和珍贵的藏品,反映了元朝之后东西贸易的繁荣和兴盛,也反映出土耳其在东西交流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古丝路沿途地区有着深厚的贸易底蕴,也有文化交流的传统,共建‘一带一路’会为这一地区带来更多的机遇,我们也期待能见到两种文化碰撞所激发出的新火花。”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杨志波说。

在中东地区生活工作了20多年的中乔嘉志集团总裁唐振刚认为,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正越来越大,“最近十年,来自中国的企业、商品和文化产品越来越多,这里的人也十分喜欢来自中国的产品”。在开罗、伊斯坦布尔和迪拜,对当地的年轻人来说,除了中国商品的吸引力,中国的文化更是魅力四射。

28岁的穆希是埃及《七日报》的一名记者,他和同事们都非常关注中国的新闻。“埃及民众对中国怀有广泛的好感,几乎人人都会说‘你好’‘谢谢’,大部分埃及人知道中国功夫,知道成龙和李连杰。”穆希说:“我们也经常做关于中国的新闻报道。”记者在与穆希及其同事们交流时,当地的电视台开始播放北京APEC会议的新闻。“你看,我没说假话吧。”穆希的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会心大笑。

“文化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交流的‘助推器’,‘一带一路’的建设除了要以经济为纽带,也要以文化来搭平台,让不同国家之间的人民互相了解、互相亲近。”迪拜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马军说。

在迪拜大学孔子学院读书的海娜迪,近日随其丈夫王松山回到河南开封老家举办婚礼,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媳妇。海娜迪和王松山是在一起打太极拳时认识的。今年9月,两人在迪拜举办了简朴的婚礼。“我从小就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古汉语特别感兴趣,我在开罗学习了4年汉语,现在又来孔子学院学习。”海娜迪的汉语十分流利,她还有一个可爱的中国名字“小蝌蚪”。从开罗到迪拜,再到开封,这个28岁的埃及女孩正沿着新时期的丝绸之路幸福徜徉。

10年来,有近20余家孔子学院或孔子广播在埃及、土耳其和阿联酋等国落地,吸引了大批中国文化的爱好者,也培养了大量经济文化交流的汉语人才。

千年丝路崭新机遇

心意相通共谋发展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

千年丝路,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沙漠驼队,是马蹄声声,是丝绸瓷器,是千帆竞发,是用商品铺就的一条贸易之路。但丝绸之路的意义远不止于商品贸易。几千年来,绵亘在丝路上的更是不同文化和民族间的碰撞、融合和繁荣。

历史上,作为古文明的诞生地,中国和中东地区相映成辉,一条丝路绵延不绝;近代,在抵抗侵略和民族独立的进程中,中国和中东各国人民守望相助;今天,中国和这一地区的交流正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多元生动。

今年7月,土耳其安卡拉—伊斯坦布尔高速铁路通车,这是土耳其的第一条高铁线路。通车几个月来,受到沿线居民的热烈欢迎,高峰时期常常一票难求。安伊高铁是中国公司在境外参与建设的第一条高铁,在把中国的设备、技术和设计带到国外的同时,也让当地人见到了中国人的严谨、勤劳和专业的作风。“中方和土方的工作人员在安伊高铁的修建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沿线很多土耳其小城也因为中国人的到来变热闹了。”中国铁建中土集团土耳其分公司总经理郑建兵说。

“‘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但这一地区的合作前景和条件都是非常优越的。以土耳其为例,土耳其对‘一带一路’建设反响特别积极,正在抓紧调研应对策略,希望抓住这个发展的机遇。”中国驻土耳其大使郁红阳说。

600年前,郑和的船队第一次穿过霍尔木兹海峡,进入波斯湾,在阿联酋和阿曼,至今仍有郑和船队留下的踪迹和物品。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这个郑和曾经登陆过的地方,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传奇。仅在迪拜,就有20多万华侨华人生活与工作,为中阿间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几百年前,中国人就来到这里发展贸易,传播和平理念,推动文化交流;今天,我们更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播文化交流互鉴的使命,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实现和平友好、互利共赢的梦想。”中国驻迪拜总领事唐卫斌说。

乘坐夜晚的航班飞过波斯湾,黝黑静谧的海面上,成百上千的轮船如同点点星光照亮了这湾窄窄的海峡。我们虽然不知道其中有多少来自中国,有多少将驶向中国,但是有一点可以确信,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这点点星光会汇成一条新的丝绸之路,串起新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伟大梦想。

(埃及《七日报》记者优素福·阿尤卜、土耳其《今日时代报》特约记者阿伊松、阿联酋《国民报》特约记者拉赫曼对本文亦有贡献)

标签:文化 技艺 民族

人参与 评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