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抛开伟大 法国作家的头衔,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叫ICON(1)


来源:新快报

当我们列举法国文坛上的诸位大师时,我们同时发现,文学在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在法国这样渗透了时尚业的规律和特质:20世纪以来,从普鲁斯特始,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新小说派、新新小说派……在法国发端,一个名词接着一个,一个流派接着一个,人们还来不及记住,但很快就又过时,若干年后又卷土重来;同样地,法国人抛弃一位作家的速度也同样惊人,例如加缪,他的文章和小说,生前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但1960年他去世后,法国就没什么人读他了。类似的还有萨特。因为接下来好的作家,还有很多很多,法国人总是不缺膜拜

原标题:抛开伟大 法国作家的头衔,他们还有一个身份叫ICON(1)

日期:[2014-10-24] 版次:[B14] 版名:[大道文化副刊] 字体:【大中小】

马塞尔·普鲁斯特    1871-1922    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    曾获龚古尔文学奖

马塞尔·普鲁斯特 1871-1922 代表作:《追忆逝水年华》 曾获龚古尔文学奖

安德烈·纪德    1869-1951    代表作:《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    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安德烈·纪德 1869-1951 代表作:《伪币制造者》,《如果种子不死》 194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让-保罗·萨特    1905-1980    代表作:《恶心》、《墙》、《存在与虚无》    1964年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让-保罗·萨特 1905-1980 代表作:《恶心》、《墙》、《存在与虚无》 1964年拒绝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之后·轻松谈

当我们列举法国文坛上的诸位大师时,我们同时发现,文学在欧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在法国这样渗透了时尚业的规律和特质:20世纪以来,从普鲁斯特始,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新小说派、新新小说派……在法国发端,一个名词接着一个,一个流派接着一个,人们还来不及记住,但很快就又过时,若干年后又卷土重来;同样地,法国人抛弃一位作家的速度也同样惊人,例如加缪,他的文章和小说,生前的名声是如此之大,但1960年他去世后,法国就没什么人读他了。类似的还有萨特。因为接下来好的作家,还有很多很多,法国人总是不缺膜拜的大师。

也正因身处这样的环境下,普鲁斯特、纪德、加缪、萨特、杜拉斯、莫迪亚诺……们,他们就像深谙时尚业的运作一样,自觉或不自觉地发展出一套自己有异于一般作家的明星气质。这些气质虽历经岁月仍熠熠发光,与逐渐归于平淡的法国文学不同,他们仍被津津乐道。

■专题撰文:新快报记者 梁静

在“意识流”教主面前,都跪下吧

提到20世纪的法国文学,普鲁斯特是绕不过的名字。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就是一款永不过期的名牌包。只要你能读完这本书,逼格瞬间提高。

于是,各国都以最为自豪的作家来跟普鲁斯特称兄道弟。英国人叫他,法国的“莎士比亚”;我们中国人嘛,当然亲切地叫他“曹雪芹·普鲁斯特”了。虽然《追忆逝水年华》与《红楼梦》描写的都是贵族生活,但这本书更形象的说法应该是《林妹妹的枕边絮语》,他并没有描画出一个宏大的时代版图的野心,普鲁斯特只是不厌其烦地说着故事主人公也就是他自己的思想旅行。

而且,普鲁斯特跟林妹妹确实有一点像,从小体弱多病,最后的十四年都是在狭窄的床上度过的,与此同时,他还有一颗跟林妹妹一样敏感的心。尽管不知道普鲁斯特是否曾会为落红而流泪,但如果月亮被云层覆盖着,这位多愁善感的作家,会洋洋洒洒地写道——

“有时,月亮会出现在午后的天上,像一小片白云,轻轻走来,悄无声息。此时的月亮让人联想到一个暂时不必登场、尚未着装的女演员,她想走到前台一侧且看一会儿同伴的演出,又生怕被人发现,所以蹑手蹑脚,尽量藏在幕布之后。”

据说,普鲁斯特失眠的时候,最喜欢读火车时刻表。是的,是读,而不是看。单是时刻表上外省火车站的站名,就足够让他构想出一个鲜活完整的乡间世界。正因为有如此丰富的想象力,普鲁斯特才能把一个贵族少年的生活写上上百万字(中文译本为240万字)。

不过,任何艺术上的创新都会受到阻力,一开始,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文艺腔就跟莫奈的早期画作一样,被人批判不知所云。1913年2月奥朗道夫出版社的退稿信说:“我这人可能不开窍,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30页。”幸亏,普鲁斯特有钱,他决定自资出版《追忆逝水年华》的第一部《去斯万家那边》,否则,我们就无法读到这本经典作品。等到1919年,普鲁斯特凭借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获得龚古尔奖后,他才被大众所熟知。

在普鲁斯特之前,法国文学的经典是雨果、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他们写社会、写典型人物,故事情节丰富,人物丰满,可在普鲁斯特之后,法国作家都纷纷追寻自己的内心去了,比起故事完整性以及可读性,他们更关心的是作品中的“自我”。有趣的不再是故事,而是写作以及阅读本身。

他写的“心灵鸡汤”,就连戴高乐都爱喝

纪德是法国20世纪最好的“心灵鸡汤”写手,没有之一。他写“鸡汤”的能力,甚至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的首肯:“对真理的大无畏热爱和敏锐的心理观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和处境”。

为什么写“心灵鸡汤”也能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纪德写的鸡汤并非矫矫情、喊喊口号就算了,而是把鸡汤当作生命信条,发自内心地热爱自己狗血一般的生活。

纪德写了三四十部主题各异、相互抵触的小说、散文、诗歌集等等,要说的其实只是一个主题——一个同性恋者的奋斗史。生活在一个新教徒家庭里,纪德从小就被灌输满脑子的教规禁忌,可是他的性取向却让他无法理所当然地接受家庭为他设定的一切。

纪德的生活是痛苦的,正如他《背德者》中的米歇尔一样,接受了命运娶了一个自己不爱的老婆,却发现始终无法安定于世俗的生活。可同时,纪德又是坦诚的,他的好友王尔德说,“(纪德)这张嘴是不会说谎的”,他敢于把生活中遇到的痛苦都表露在文字中,这种坦诚给他带来快乐。据法国另一个作家莫洛亚说,纪德“直到最后一分钟,都是生龙活虎的”。“背德者”纪德快乐地活着,就是对这个社会最大的反抗。

我们来看一下纪德留下的“心灵鸡汤”吧:“我对未来的追求,主要不是幸福本身,而是为赢得幸福所付出的无限努力,可以说在这种追求中,幸福与美德已经合而为一了。”(《窄门》)“人长出牙齿,能咬食咀嚼了,就应当到现实生活中寻求食粮。勇敢点儿,赤条条地挺立起来,你只需要自身的汁液的冲腾和阳光的召唤,就能挺立地生长。”(《地粮》)甚至包括他的遗言,都充满着正能量:“我本人在天空中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不会让我觉得黎明不再美丽。”

在纪德这里得到正能量的人,并不少。木心说,纪德告诉他,生活是好玩的。马原说,纪德的“每一篇作品都叫我充满热情”。纪德还有一个最著名的脑残粉——戴高乐将军,他说,当纪德的石棺的石板合上的时候,法国的精神就停止了。

Oh,还有一件重要事情,纪德告诉现在风靡网络的“心灵导师”陆琪等人,在写“心灵鸡汤”之前,你得真诚。

“萨老师,我们来聊文学吧!”

“聊什么文学!我们聊社会学!”

如果上帝给萨特一次复活的机会,他从棺材中爬出来后,看到现在大家都只爱讨论他跟波伏娃的情事,估计会恶狠狠地抛下一句“他人即地狱”,然后又转身躺回棺材里继续睡觉去了。

萨特绝对不是一个乖乖接受恩宠的人,他值得让后人讨论的,也绝非一大堆风流轶事。但他颇有女人缘这一点确实可以从侧面印证,萨特是极具有人格魅力的。二战以后的法国,萨特是叱咤风云的明星,特别多姑娘把他当成偶像,简直就是文学界的“贝克汉姆”。就连年轻他30岁的法国美女作家萨冈,都忍不住写了一封情信抒发对他的爱意:“这个世纪疯狂,没人性,腐败。您却一直清醒,温柔,一尘不染。”

长相并不出彩的萨特成为“万人迷”这件事说明,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灵魂永远比他的外表重要。普鲁斯特改变的是法国文学的形态,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则是影响了一代人的思想。无论他们同不同意萨特,但这些法国作家讨论的问题,都无法离开当时萨特提出的命题——“人存在的意义”。

萨特的魅力,也在于他爱唱反调。在萨特这里,文字不仅是表达自我的工具,它还是“介入”社会的工具。1964年10月,萨特写信给瑞典皇家学院,谢绝了诺贝尔文学奖:“我的行动并不是什么仓促的行为,我一向拒绝来自官方的荣誉。”叛逆是一项迷人的特质,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美国作家埃德蒙·威尔逊曾说,他喜欢萨特“大概是因为他们对许多相同的事物都持反对意见”。

到了后期,萨特更倾向于把自己看做一名社会活动家。他的介入从文字转移到行动。关于萨特,有一件未经证实的趣闻: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崇拜萨特,他去法国,正好看见萨特在带队游行中。 大江拖着萨特去咖啡馆:“我们聊文学吧!” 萨特大手一挥:“靠!聊什么文学!那是我玩剩下的!我们聊社会学!”

【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年份 作家 代表作

1901 苏利·普吕多姆 《孤独与深思》

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 《金岛》

1915 罗曼·罗兰 《约翰·克利斯朵夫》

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 《苔依丝》

1927 亨利·柏格森 《创造进化论》

1937 罗杰·马丁·杜·加尔 《蒂伯—家》

1947 安德烈·纪德 《田园交响曲》

1952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 《爱的荒漠》

1957 阿尔贝·加缪 《局外人》、《鼠疫》

1960 圣琼·佩斯 《蓝色恋歌》

1964 让-保罗·萨特 《词语》

1969 萨缪尔·贝克特 《等待戈多》

1985 克洛德·西蒙 《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2008 勒·克莱齐奥 《战争》

2014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暗店街》

标签:马原 文坛 作家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