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端木蕻良 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


来源:华商晨报

端木蕻良出生在地主家庭,在东北作家群当中算是出身很优越的。但家境殷实并不代表这个家庭有着和谐美满的生活,他的母亲是被曹家抢去的,在曹家的地位也不高,要料理各种家务苦差事。每天劳务繁重,每到深夜才结束工作方可睡觉。端木蕻良在情感上更接近母亲,在他日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看出端倪。

原标题:端木蕻良 未曾受到应有的重视

端木蕻良与钟耀群

虽然萧红与萧军的恋情被很多人熟知,但与萧红结为夫妻并在生命最后时刻陪伴在萧红身边的男人只有一个——端木蕻良。今天,东北传奇作家系列第四期为您介绍的就是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1912年9月25日出生于辽宁省昌图县。1928年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其后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新中国成立前漂泊他乡,与萧红相识结为夫妻。新中国成立后,他为萧红研究做了大力支持。萧红去世后18年,端木蕻良续弦,与钟耀群结婚。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病逝于北京,享年84岁。

端木蕻良代表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曹雪芹》《大江》《风陵渡》等。

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端木蕻良的侄子曹革成和端木蕻良研究会顾问王卫平,进一步揭秘端木蕻良的文学之路。

他完成代表作时仅21岁

端木蕻良出生在地主家庭,在东北作家群当中算是出身很优越的。但家境殷实并不代表这个家庭有着和谐美满的生活,他的母亲是被曹家抢去的,在曹家的地位也不高,要料理各种家务苦差事。每天劳务繁重,每到深夜才结束工作方可睡觉。端木蕻良在情感上更接近母亲,在他日后的文学作品中也可看出端倪。

在天津求学时,端木蕻良潜心创作,四个月即完成了他饱负盛名的《科尔沁旗草原》。那一年是1933年,端木蕻良才刚刚21岁。

华商晨报:能谈谈端木蕻良这个笔名的由来么?

曹革成:上个世纪30年代,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被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当时《文学》杂志主编王统照认为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粱”改为“粮”了。但是“端木蕻粮”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粮”去了米字旁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京平的笔名。以后一直使用下来,以致他的本名曹京平,只在亲属和老同学、老朋友间使用。

华商晨报:端木蕻良在作品中经常提及他的母亲吗?

曹革成:短篇小说《母亲》和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里都有“母亲”这个人物被抢婚的情节。故事原型就是端木母亲的遭遇。

华商晨报:在学生时代,端木蕻良就已经展现出文学天赋,那个时候他都看一些什么作品?

曹革成:他有机会阅读一些进步书刊,如《晨报副刊》《语丝》《创造》《奔流》《小说月报》等。上面除刊载鲁迅、郭沫若、沈雁冰等人的新文艺作品外,还有翻译的世界文学名著等,对他的思想和文学智慧有一定启发。

华商晨报:《科尔沁旗草原》是一部怎样的作品?

王卫平:《科尔沁旗草原》是相当不错的作品,国内外文学评论也很肯定这部作品的史诗风格,对东北土地的描述雄浑奔放。

曹革成:美国夏志清教授、汉学家葛浩文都对这部作品有着极高评价。夏志清认为,以时间上看,《科尔沁旗草原》是第一部中国现代小说。

华商晨报:端木蕻良后来到了上海和鲁迅有什么交往吗?鲁迅当时对青年作家的帮助相当用心。

曹革成:端木蕻良到上海后,用叶之琳一名给鲁迅先生写信,由于未谈及自己就是当年用“辛人”一名与鲁迅联系的人,也未提及自己的其他经历,失去了与鲁迅先生及时相见的机会,便潜心写作长篇《大地的海》。《大地的海》写成后,他又给鲁迅先生写信。先生看了个别章节,要他把书稿邮去,同时建议他写短篇容易先发表。这样他便一气发表了《爷爷为什么不吃高粱粥》《鹭湖的忧郁》等。

他与萧红在创作上有一致性

很多人误解端木蕻良是萧军与萧红分手的原因。但据端木蕻良自己回忆:“在三人之间,萧军就常会说‘乞巧不承受,君子防未然,瓜前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我还是头一次听这样的话,他念念有词地这样说,还经常这样说,我就奇怪了,因为我和萧红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当时她比我大,女性有一种当姐姐的感情,我又没有结婚,她照顾照顾我是很自然的事。”

华商晨报:端木蕻良和萧红结婚一直被很多人诟病,甚至有萧红的一些传记说,二人结婚后,文艺圈朋友开始对二人变得冷淡。

曹革成:端木一生的人际交往一直很好的。《百年端木蕻良》画册里面就有他与国内外许多朋友、同学、专家学者的交往照片。只不过在萧红一事上,由于骆宾基中伤在前,而端木不去理睬解释,让一些人士误解了端木。然后萧军借此歪曲他和萧红分手真相,端木也不去理睬。

华商晨报:那导致这种误会的因素是什么?

曹革成:就是萧军方面。而且还是在萧红病逝后,听到骆宾基造谣后,才肆无忌惮地制造“舆论压力”了,都是后补的。当时受舆论压力的是萧军。抛弃怀孕的妻子,一直对妻子萧红粗暴、打骂、看不起妻子萧红的才华和创作等等。

华商晨报:端木蕻良和萧红做了4年夫妻,但人们似乎更喜欢谈论萧红和萧军。

曹革成:几乎没有人去好好地完整地在已有的基础上,去收集归纳萧红与端木蕻良结合时期的各方面资料,加以研究、梳理、甄别、去伪存真,去完整全面地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社会交往、政治主张、文学倾向与成就。长期以来,虽然有一些力图客观、公正的研究,但力度不大,影响力也有限。贬低萧红漫骂端木曾经占据了他们结合时期的研究主调。

华商晨报:萧红在香港住院,端木蕻良在她住院接受治疗期间都做过哪些事?很多人指责他有一段时间失踪了。

曹革成: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已经知道萧红病逝香港的前前后后,不是只有一个短暂来港的见证人。那时,袁大顿、周鲸文、柳亚子等人过去发表的或多或少有关萧红生病后期和病逝前后的回忆文章等资料,都陆续挖掘出来,他们基本都是当时的目击人。他们谈到那时的情景,都是与端木蕻良商议如何救萧红,如何转移萧红,怎么办理萧红后事,怎么埋葬的萧红等等。

华商晨报:他们夫妻二人在这4年中写出了很多作品,好像都到达了创作的高产期?

曹革成:他们在文学上互相切磋。有趣的是端木蕻良有许多故事是从母亲口中得到的,萧红则是从她的外祖父那儿听到的。而且二人创作上有一致性。1938年以来,端木蕻良写《风陵渡》,萧红写《黄河》;端木蕻良写讽刺长篇《新都花絮》,萧红写了《马伯乐》;针对皖南事变,端木蕻良写《北风》,萧红写了《北中国》;萧红写怀念家乡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写家乡百年变迁的《科尔沁前史》。l939年,端木蕻良的《大江》在香港连载,是萧红题写刊头。端木生病,萧红续写了其中一节。

他是有个性的中国现代作家

萧红去世18年后,端木蕻良才与钟耀群结婚,并相伴终生。端木蕻良也是一位红学家,他从小就看《红楼梦》,晚年时最重要的作品是《曹雪芹》,这部书是在钟耀群的协助下合著出版的。

华商晨报:端木蕻良对萧红的感情很深,在萧红墓迁回故乡中也做过很大的努力吧?

曹革成:萧红死后,端木蕻良曾取下她的青丝作为纪念。把萧红墓迁回故乡因为难度很大,端木蕻良就敬献了保存50多年的萧红青丝,而且让夫人钟耀群拿出1000元人民币资助此项活动,在萧红故乡建立青丝冢。

华商晨报:萧红死后18年,端木蕻良才和钟耀群结婚,钟耀群是一位怎样的女性?

曹革成:他们是书信夫妻,1960年3月在北京登记结婚,开始了长达14年的分居生活。钟耀群对端木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印象尤其深刻。经过几年抗日文艺宣传演出,她逐渐成为有影响的表演艺术家。1941年在桂林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实际领导的新中国剧社,出演了多部话剧的主角,在西南被赞誉为话剧皇后。1974年,端木蕻良患了脑淤血,如果她回去工作,那么端木蕻良就得死,所以只好放弃自己钟爱的戏剧,申请转业回京。端木蕻良身体不是很好,也多亏了钟耀群。

华商晨报:端木蕻良好像是低调谦和的人,他的性格怎样?

曹革成:他的性格是两重性,一面他的个性张扬,思想活跃;另一方面,他的性格和气质得到理性的约束,使他又养成细心、谦和、严肃生活、辨是非、明爱憎等等品质。

华商晨报:《曹雪芹》这部作品在红学研究中很特别,因为它是一本小说。在你看来,怎么评价这部小说?

王卫平:在红学研究中,作品成千上万,《曹雪芹》是一部小说,其个人经历有虚构成分。对于花费如此多的工夫去完成这部作品,其实相当了不起。

曹革成:端木先生与很多红学家不同。我国的红学家几乎都是学者,它是以文学创作来看待曹雪芹和《红楼梦》的,他的红学文章创造了一种很浓的文学风格,形成自己性格分明的红学文体。即使不是《曹雪芹》这部作品,他作为一个作家,美国汉学家葛浩文对他的评价就很正确,他说端木蕻良是一位有才气、有个性的中国现代作家,但是长时期以来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记者 杨超

端木蕻良书法

标签:端木蕻良 书法 文学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