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谭伯牛专栏:饿死宰相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又,“宁有饿死宰相”一语,也不是振镛的原创。康熙朝大学士陈廷敬,自序其诗,云某人至京谋职,久不得,乃劝之归。某云,回家无以聊生。廷敬说,我若回家,“幸有先人之田庐”,种粮食,养猪羊,还能活得不错,今在首都,只能“忍饥诵书,率尝半饱”,还不如在家乡过得好。廷敬这话,是委婉劝退,不料某人不领情,回了一句:“天下岂有饿死宰相耶?”廷敬笑而不语。

原标题:谭伯牛专栏:饿死宰相

扫一扫!南都副刊微信公众账号二维码

文化新闻、名家随笔、生活专栏、阅读周刊等精彩内容,尽在掌中

曹振镛,安徽歙县人,是嘉庆、道光二朝的大学士,其父文埴,在乾隆朝仕至户部尚书,一门之内,恩荣极矣。尝有门生向他请教做官秘诀,振镛答曰,哪有什么秘诀,“多磕头,少说话”,如此而已。对于翰林散馆后改官御史的弟子,他言之再三的告诫,则是:“毋多言,毋恃豪气”。按,御史有风闻言事之权,职在纠弹百僚,乃至讽谏皇帝,振镛却劝他们少废话,别大胆,简直是教他们渎职。不过,渎职了才能升官,尽职了往往被曹丞相罢斥,中青年干部权衡利弊,该怎么做,大都心里有数了。

以此,他的官儿做得大,在历史上的名誉却很不好。不仅历史名誉不佳,即在当时,就有人编词儿骂他,如:“仕途钻刺要精工,京信常通,炭敬常丰。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这首《一剪梅》描绘遵循“多磕头,少说话”原则的道光官场,栩栩如活。

振镛这种虽不作为却不乱作为的风度,却非完全无人欣赏,尤其他还有个清官的名声。自明末,歙县曹氏即在扬州经营盐业,历数世而成巨贾,至康、乾时,振镛曾祖世昌,已经名列两淮八大盐商。高宗南巡,对盐商的接待印象深刻,故作谦虚的表扬,云:“富哉商乎,朕不及也”。尽管说的不是曹家,也能显出曹家的斤两。高宗回京,责骂睡懒觉的儿子,曾说:“汝欲逸乐,何不作淮南商人子,而必生吾家耶?”振镛虽非“淮南商人子”,却是淮南商人的孙子,家有可以敌国的财富,自己是柄国的大臣,于此而有清官之名,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

于是,当两江总督陶澍奉诏改革淮北票盐制度,势将严重损害曹家的生意,特向振镛写信请示,他的回答是:“苟利于国,决计行之,无以寒家为念。世宁有饿死宰相乎?”陶澍也出自他的门下,得到这句回复,才放下心来,“尽革前弊”。读史者对振镛的回答极表赞扬,遂曰:“太傅廉淡亦有不可及者”。

不过,振镛如此廉淡,是否完全出乎自愿,也很难说。以前曹氏靠官商勾结,垄断盐业而发家,而今国库空虚,须增广利源,乃改革专卖制度,行国进民退之策,遂命曹家让利割肉。其事看上去是顾念老臣,关心他的家计,其实不过出乎天子一言,收回寄存在其家的财富罢了。愿意固然好,不愿意还反了不成?

又,“宁有饿死宰相”一语,也不是振镛的原创。康熙朝大学士陈廷敬,自序其诗,云某人至京谋职,久不得,乃劝之归。某云,回家无以聊生。廷敬说,我若回家,“幸有先人之田庐”,种粮食,养猪羊,还能活得不错,今在首都,只能“忍饥诵书,率尝半饱”,还不如在家乡过得好。廷敬这话,是委婉劝退,不料某人不领情,回了一句:“天下岂有饿死宰相耶?”廷敬笑而不语。

至于是不是真没有饿死宰相,则振镛与廷敬的朋友都忘记了汉代周亚夫,做过宰相,终于“不食五日,呕血而死”,还真是饿死的。

标签:讽谏 文化 嘉庆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