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岭南婚俗从盲婚哑嫁到中西合璧


来源:信息时报

在封建社会,广东的男女结婚是以财产、金钱、门当户对为条件,只要年龄达到16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了。男女双方在婚前从未见过面,更没有选择的自由,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办式婚姻,而且“一夫多妻”是公开、合法的。

原标题:岭南婚俗从盲婚哑嫁到中西合璧

龙凤礼饼。

孝心茶具。

喜椰。

龙凤碗筷。

压床婴儿。

新娘梳妆用品。

□专题策划 金涛 陈声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李淼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讯 (除署名外)

一年一度的七夕即将来临,这个传统民俗节日自古就充满了浪漫色彩,古时女子们在这一天祈求自己心灵手巧、获得美满的姻缘,而在现代也拥有“中国情人节”的美誉。无论古今,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

我国地域广阔,各地婚嫁风俗千差万别,广东的婚嫁习俗带有浓厚的岭南风情,也是岭南文化的特色内容之一。信息时报今起推出“岭南情缘·真爱九九”系列报道,详细介绍悠久的岭南婚嫁习俗和与爱有关的感人故事。

婚俗变迁

短短一世纪,婚嫁习俗大变脸

中国各地的婚嫁风俗都是地方文化特色的最佳代表。100多年来,南粤大地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习俗民风的移易,迎娶婚嫁的形式也变化万千。广东的婚嫁风俗异彩纷呈,饱含着岭南地区的人文风情。今日,记者就通过广东婚嫁形式的变迁以及奇特风俗来展现岭南婚嫁风俗。

清朝以前

盲婚哑嫁“一夫多妻”合法

在封建社会,广东的男女结婚是以财产、金钱、门当户对为条件,只要年龄达到16岁就可以谈婚论嫁了。男女双方在婚前从未见过面,更没有选择的自由,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盲婚哑嫁包办式婚姻,而且“一夫多妻”是公开、合法的。

在婚姻嫁娶上,广东基本上是按照传统婚姻的“三书”、“六礼”礼仪进行。“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等礼法。

到了清末,新学思潮涌动,在京沪或海外求学归来的大户人家的儿女,受西方自由恋爱的影响,在外私定终身,甚至私自同居,父母只能无奈地同意其成婚。但这种婚礼没有鸣锣开道,没有仪仗队,更没有媒人带路,成了半新半旧、半中半洋的婚礼。

民国时期

政府开始颁发结婚证书

民国时期,广东的婚姻习俗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个别地方政府开始干预旧式婚俗,号召青年参加由政府主办的集体婚礼,结婚要向政府申请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作为合法婚姻的依据,同时双方还要取得健康检查证明书。

史料记载,1926年(民国15年),当时的广州市政委员长孙科签发《广州市政厅布告(第八号)》提出:“禁止市民婚丧沿用帝制时代旗、锣、伞、扇、高脚等遗形物。”

新中国

婚姻法确定一夫一妻制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其中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废除包办、强迫婚姻,确定婚姻自由的原则,男女双方结婚只要依法进行婚姻登记,婚姻关系就得到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从此,国人的婚礼减少了许多旧式婚俗的环节,多以开晚会、会餐、茶会以及吃喜糖等形式举行。

1964年结婚的罗太就表示,那时候生活清贫,结婚的嫁妆注重实惠,重物质。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立柜、平柜、梳妆柜、高低床等“三转一响”、“36条腿”等物品被视为结婚的必需品,夫妻双方在结婚前都需要添置,“我家中的条件相对较宽松,所以没有重新添置。”罗先生说。

改革开放后

婚礼融入更多西方元素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广东人的婚嫁礼仪再次有了巨大变化,越来越注重形式。在结婚当天,新郎要开花车前往新娘家接亲,并组织花车车队到本地带寓意吉祥、兆头好的道路如广州的长寿路、吉祥路、观绿路、盘福路等路段巡游,并请专业人士随行拍摄婚礼全程,制作成录像带、DVD留念。

政府则积极倡导的新式婚礼形式——集体婚礼,在集体婚礼上向新婚夫妇颁发结婚证书和结婚纪念品。

近年,随着年轻男女对婚礼个性化需求的追求,婚礼仪式融入了更多西方婚礼元素,如开香槟、切蛋糕、亲吻、交换戒指等。在婚礼的服装方面也有很大的转变,由裙褂变婚纱,唐装变西装,传统婚礼风俗已越发少见。

古代婚嫁礼仪

聘书:即订亲之文书。在纳吉(男女订立婚约)时,男家交予女家之书柬。

礼书:即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列明过大礼的物品和数量。

迎书:即迎娶新娘之文书。是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男方送给女方的文书。

纳采:由男家请媒人携带礼物向女家提亲;

问名:提亲后,交换男女双方“生辰八字”,卜吉凶;

纳吉:又称过文定,婚事已初步议定,要请酒祝贺;

纳征:俗称“行聘”或“过大礼”,男家把聘书和礼书送到女家,仪式也较隆重,送的礼比纳彩时的多;

请期:又称乞日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择定合婚的嫁娶吉日并征求女家的同意。

迎亲:在结婚吉日,男家派出代表到女家迎娶新娘回家,在完成拜天、地、祖先等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独具地方特色的婚俗:

记者从《二十世纪广东婚俗大观》一书了解到,广东旧时有很多奇特的婚俗:如用公鸡代替没有回来的新郎拜堂成亲、独具特色的水上人家结婚习俗、令人毛骨悚然、啼笑皆非的冥婚(又称鬼婚),以及自梳女的“婚俗”等等。

重行花烛——儿子女婿迎接“新娘”

广州有一种很有意思的奇特风俗,即老夫妻结婚满60年时,要再举行一次婚礼,俗称“重行花烛”,又称“再行金婚”。但该习俗必须具备一定条件才有资格“重行”,除结婚满60年这个基本条件外,还必须具备:妻子原配;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外孙齐全;老夫妻身体硬朗;家庭经济宽裕等。由于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实在不多,所以重行婚礼显得特别珍贵,其礼仪会办得比初婚还要隆重。

重行婚礼前,老太太先回娘家小住数日。到重行婚礼那天,老太太如新娘一样打扮,头戴凤冠,身穿大红褂,从娘家坐花轿到达夫家时,出门迎接的不是“新郎”,而是儿子和女婿。老夫妻拜过天地、祖宗后,再行坐席,两老面朝大门,坐在两张八仙椅上。此时堂前鼓乐高奏,喜炮齐鸣,儿、媳、女、女婿、孙子、孙女、外孙子、外孙女上堂叩拜,最后由孙子、孙女送两老进“洞房”。

疍家婚——租用大花船拜天地

广州市荔湾区西部、南部均为珠江流域,临江的岸边和沙基涌、如意坊、坦尾一带聚集了不少水上居民(俗称疍家)。水上居民长年累月泛舟江河,以捕鱼捞虾、贩盐为生,因生活居住环境不同,加上在旧社会疍家是受陆上人歧视的,如到陆上不准穿鞋等,所以他们的婚俗也不尽相同,疍家人一般不与陆上居民通婚,只在内部进行婚嫁,仪式也没有陆上婚俗繁琐。婚配仍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女待闺字中,可于艇尾置一盆花,男方看中后,遣媒说合。迎娶之日,男家用花艇,沿途打伞、撒米,到达时由“好命婆”(即婚姻、家庭美满的妇女)将新娘背到男方花艇上。

公鸡代婚——替未归新郎拜堂成亲

广州是著名的侨乡,明清以来侨居海外的广东人尤其是男性人口不断增多,这些人到了结婚年龄,多希望在故乡寻找配偶,以方便照顾家中年迈的父母。他们多由父母作主,在家乡物色中意女子,然后按照婚礼所有程序进行。若新郎不能归来,则整个过程全部由公鸡来代替新郎,即用公鸡代替新郎与新娘拜堂成婚。

婚礼当晚,公鸡还要绑在新房中与新娘共度良宵,直到次日凌晨才能将公鸡捧走。若婚后丈夫仍多年未归,妻子则可领养一个男孩作后嗣,俗称“螟蛉子”。这种婚姻是非常可悲的,是封建和贫穷的产物。

自梳女——梳髻后从此不谈婚嫁

在旧社会,未婚少女束辫,婚期始结髻。自梳女则通过一种特定仪式,自行易辫而髻,以表示决心不嫁,独身终老,称之为“自梳”或“梳起”。

此俗在1925年到1935年期间最为盛行,直至解放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东许多村还保留有由自梳女共同筹款兴建共同居住的“妹仔屋”和“姑婆屋”。至今广州的吉山村还有一名自梳女,棠下村有两名。“梳起”等同于出嫁,但程序简单得多。

广州棠下村的风俗是:第一步,选择良辰吉日。当日,“女子”一早便离家,由两三个姐妹陪同,去到东圃万里亭(码头),有的人到广州长堤,租用一只小艇,划到珠江河心,由姐妹帮忙梳髻,然后鸣放鞭炮。

第二步,担酒回门。酒担内有松糕两盆,煎堆若干,猪肉、鲮鱼、烧酒、生果等,要为弟妹每人买一条长裤,为嫂嫂每人买一条长裙。父母兄弟侄儿侄女在门口恭迎。自梳女送上酒担礼物,拜完祖先后,还要给弟侄儿侄女们派红包。

第三步,宴请亲人。晚上要摆酒席,宴请亲人和族中父老,宣布“梳起”,从此再不谈婚论嫁。以后逢年过节,自梳女也要像出嫁女一样,给家中送礼,给晚辈派利市。

专家观点

汉式婚礼才是

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

“汉式婚礼,是指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汉民族传统婚礼,是华夏正统的礼仪文化,才是真正的传统中式婚礼。”岭南汉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琴瑟汉式婚礼学术顾问杨蕾表示,真正的汉式婚礼传承千年,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相比时下某些变样的中式婚礼或者西式婚礼,它的华美、高端、尊贵、浪漫,是不输于西式日式韩式等任何一种世界其他民族的婚礼的。汉式婚礼是华夏传承数千年的文化瑰宝,在人生最重要的仪式上,身穿自己民族传统服装,举行传统仪式,对于新人而言,有着无法替代的神圣意义。

杨蕾说:“现在很多人以为,中式婚礼就是旗袍马褂+揭盖头,拜天地,其实那只是因为历史原因被扭曲和异化了的仪式。”正宗的汉式婚礼由两大要素构成,就是衣冠和礼仪。其中,婚礼的礼服必须采用汉民族传统服装,也就是汉服。

结婚旧习俗

无需恪守

在广东老一辈人的观念里,农历7月是不宜结婚的。对此,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李宁利认为,从学术研究而言,在农历七月婚嫁并无不可,有些旧习俗没必要恪守。

人们认为农历7月不宜结婚的原因有三:一、因夏季天气炎热,在没有空调和冰箱以前,不利于宴席食品的准备和存放,而且结婚穿的传统服饰很单一,不适宜在夏季时候穿;二、七月恰逢“鬼节”,人们有一种敬鬼神的观念,存在着不宜嫁娶等禁忌,而且牛郎织女虽能在七夕相见,但最终仍要分开,也不符合大家对婚姻的期许;三、也许跟生育季节有关,为了能在春季孕育新生,故选择秋冬季节举办婚礼。

“民俗是以往人们的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等内容,只要是积极向上的,能给社会带来正面的促进,做到不妖魔不迷信的话,这些风俗对现在人的生活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李宁利说。

部分传统婚俗

值得倡导

“保留婚庆文化中的传统礼仪,剔除传统封建迷信的陋习,更多地提倡和植入婚庆新风尚,这也是当代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应尽的义务。”广东省婚庆行业协会副会长姜茂林表示,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在中西文化的影响下,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从规模到形式,两者有着根本上的差别,中式婚礼注重迎亲和婚宴环节,而西式婚礼更加注重证婚仪式这一个环节。

姜茂林说,近年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国家的角度更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战略,而婚庆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例如在婚礼给父母敬茶的环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应该加以宣扬和倡导。

标签:婚礼 迎亲 婚庆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