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学生的尴尬现状


来源:华商晨报

辽宁大学将在今年开学时,招收10个历史专业满语方向的学生。但是,这会有效解决满语传承的难题吗?

原标题:学生的尴尬现状

11个满语学生仅1人对口就业

故宫做看管,拖地时都在写满文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首席记者 丛治国

6月23日,沈阳故宫下马碑复制论证会上,在讨论到下马碑文字时,记者发现,精通满语文的辽宁专家只有两个人。

辽宁省档案馆编研展览处处长何荣伟有些担心:“我们都50多岁了,满语传承方面,后备人才匮乏。”

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副主任耿军指出,我省现有满族人口约538万,占全国满族人口50%,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0%,然而“全省能用满语交流的仅有9人,6位专家因年事已高退出学界,还有3位近50岁的专家,满学研究高端人才极度缺乏”。

辽宁大学将在今年开学时,招收10个历史专业满语方向的学生。但是,这会有效解决满语传承的难题吗?

孟庆来在沈阳故宫里工作 ■华商晨报 华商响网首席记者 丛治国 摄

萨其马、估摸、马虎都来自满语

清王朝曾统治了全中国,但即便在清王朝期间,满语已经日渐式微。到最后连慈禧太后本人也不懂满文。但满语对后世的影响还在。据何荣伟考证,如今人们日常用语里,有40多个词汇就是从满语而来,比如食品萨其马,比如马虎、估摸、很得(斥责)、咔擦(去皮)等。

何荣伟与张丹卉都是1984年辽大满语班学生,“满语可以说已经消失;但作为一种文化和研究历史的工具,满语文不能消失。”张丹卉说。

清代268年历史汇集了大量满文档案史料。如果翻译出来,需要上百人用一个世纪时间。但目前能翻译的不到20人。辽宁是满族故乡,满文史料数量仅次于北京,绝大多数都是珍贵的善本,仅省档案馆就有满文档案22万件,而翻译过来的连5%都不到。

2009年辽大满语班 领导常勉励“就业前途广阔”

在省民委的努力下,2009年,辽宁大学历史系招收了11名满语方向的大学生。

当被聘为满语客座教授时,何荣伟很激动:“从1984年到2009年,25年过去了,终于在高等教育领域里有满语的传承人了。”然而4年后,这届学生的就业情况却让张丹卉与何荣伟难言满意。

如今就职于阜新某装修公司,从事行政岗位的吴永辉,是老师眼中是优秀学生的代表,本来就精通蒙语的吴永辉学习满语时得心应手,因为满语在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与蒙语很接近。

吴永辉还记得,上学时曾经有领导来看望,鼓励学生们好好学习满语,因为这是一种文化传承,意义重大并且深远。让学生们更憧憬的是,领导告诉学生,因为满语人才稀缺,四年毕业后,他们的就业前景将比其他专业毕业生更广阔。吴永辉的同学孟庆来回忆:“我们这些学满语的,既能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就业又有档案馆、图书馆、故宫这样的事业单位,虽然领导们没有确保毕业就会工作,但没人会想到,我们的就业压力会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大。”

相关方面对这拨学生投入巨大,在他们大三时,为更好地掌握口语,11名学生集体到新疆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学习,因为那里有2万余锡伯族人,至今仍使用着锡伯语(接近满语)。这样的交流让学生们更加兴奋,笃信自己将来能成为满语传承的接班人。

满语学生毕业 只有1人留故宫,还是合同工

到了2013年毕业季,孟庆来发现就业难题:同班的11个学生,有一个通过国考考取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有一个考取人民大学清史研究生,剩下的有的去了银行系统,有的则自谋生路,只有她算是专业对口——进故宫做看管员,但还是合同工。

吴永辉大四曾在省图书馆实习过。张丹卉说,吴永辉的专业素质已经得到了省图书馆的认可,但就是不能就业,因为按照要求,省图书馆进编制必须有两年工作经验,而且必须是研究生毕业。可问题是,现在全国高校里也没有满语专业的研究生,而如果等到2年的工作经验,学习的满语还剩下多少?

与专业对口的工作失之交臂后,吴永辉只能回到老家,在一个乳制品公司从事库管工作,每天只是机械记录下出库入库数量,月薪1800元。因为不能忍受倒班的辛苦,吴永辉工作半年后跳槽做装修公司的行政工作,所学距离满语千山万水。

吴永辉还会坚持看满语书籍,跟孟庆来微信交流时也会说说满语。但不知这种坚持究竟能撑多久。

月薪1500元 接触不到满文

而被吴永辉羡慕的孟庆来,也面临着更多的难题。如今在沈阳故宫社会教育部做看管员的孟庆来,每天的工作就是轮流在飞龙阁、翔凤阁。协中斋(皇家库房)、迪光殿(乾隆的行宫)、保极宫(乾隆东巡时的住所)值班,工作内容就是确保文物的安全,以及解答游客的一些问题。虽然与满文直接接触的机会不多,但孟庆来却足够知足。

1500多元的收入让孟庆来捉襟见肘:三分之一租房,剩下的用于日常生活,尽管毕业一年了,孟庆来还没去过什么娱乐场所,消费时“300元以上的就不会考虑,20多年来,最贵的衣服就是找工作面试买的一套连衣裙,一年化妆品消费200元就够了”。

让老师张丹卉心疼的是,作为合同工的孟庆来仍然坚持着对满文的学习:“有一天她发微信,在拖地时还用拖布写着满文,如果这样坚持的学生都不能学以致用,我们培养专业人才,是为了什么?”

为了不让孟庆来的专业荒废,何荣伟偶尔会交给孟庆来一些工作,但这距离传承的要求太过遥远:“尽管经过几年的大学教育,但要想达到翻译满文文献的程度至少还需要专门培训5年。一些民间爱好者也无法达到翻译满文的程度。”何荣伟说。

因为工作职责,看管员孟庆来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故宫的满文文献。对此,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李理也有些无奈:“对于年轻人的培养,我们还需要一个考察过程,不是没发生过类似的事情,我们对一个年轻的专业人才开始培养了,但架不住更高薪水的诱惑,人才就离开了,这对我们也是一种损失,毕竟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精力。”

没解决生存问题

满语学生

还能坚持多久

一方面是逢进必考的普遍公平,一方面是专业人士的无编制之痛,这种两难看似无解。

孟庆来说:“我们不是不可以参加国考,而是目前根本没有这样的编制。”

对于这些年轻人,李理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可对于孟庆来而言,自己都不知道能够坚持多久:“为了生活,我不得不兼职其他工作,这样下去,也许我还能坚持3年。”面对着学以致用、高薪水、稳定的工作三个选项,孟庆来思考良久之后,还是选择了学以致用:“我对满语的传承有情结。”

吴永辉希望同学能坚持下去:“不管怎么说,孟庆来的工作最接近满语传承,她的坚持多少弥补了我的遗憾。”

辽大今年9月份开学时,还会招收10名满语方向的学生,何荣伟少了5年前的兴奋,而多了一些迷惘:“如果孟庆来不是在故宫做看管员,这拨学生可谓全军覆没,在没有解决满语传承者生存问题时,只是教学,能有多少年轻人坚持下去?在确保普遍公正的前提下,可否对专业人才使用采取更灵活的政策?”

谁能回答这些疑问?

标签:满语 民族 文化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