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在巴厘岛“雕刻”时光


来源:南方日报

在巴厘岛上最著名的木雕村马斯(Mas),我结识了本地的木雕手艺人西蒙。据他的介绍,“马斯”的意思就是黄金,在这个巴厘岛的“木雕之乡”里聚集了全岛最优秀的雕刻师。在这些马斯村民心目中,他们最拿手的木雕绝活,就像金子一样值钱。

原标题:在巴厘岛“雕刻”时光

巴厘岛以风景优美著称。

乌布不仅有美丽的田园风光,还充满浓郁的艺术气息。

印尼木雕。

木雕加工现场。

寻常人家门上的木雕饰品。

巴厘岛是垂钓爱好者的天堂。

巴厘岛上的木雕和石雕加工作坊。

浓重、略腥的海风,还有些立足不稳的眩晕感,这便是印度洋带给我的第一印象。抵达巴厘岛,是在凌晨时分。闷热压抑的气息并不好闻,肌肤上始终是热气腾腾的感觉,空气中满是奇异的花香和独特的体味。

顺着人流走出机场时,含混不清的印尼方言扑面而来,充满浓烈的异国气息。晨光之中,尚未完全苏醒的巴厘岛,散发出隐晦的拒绝感,又透露出一丝期盼被人读懂的热情。

岛上不太好打车,为了方便体验当地的真实生活,我入乡随俗地租了一辆摩托车出门兜风,骑行于大街小巷,试图寻找那种被称为“传统”的时光。

无名的村庄和稻田,在摩托车的轰鸣声中倒退远去。目之所及,是神龛旁边的洁白小花、屋顶上的绿色植物、大榕树下的小集市、斑驳残破的神像。还有混沌飞扬的烟尘、五彩斑斓的街市,以及行迹匆匆的各色人种。在嘈杂凌乱的村镇之间,开阔丰饶的麦田生长得气韵生动、井然有序。

翻开关于巴厘岛的历史书籍,你可以看到,这片土地曾历经灿烂和辉煌,也遭遇过异族入侵的创伤,不变的是世世代代自给自足。不管是皇宫庙堂的建筑雕刻,还是寻常人家的绘画纺织,无不洋溢着一种简洁的喜悦。此地颇具特色的木雕手工艺品,更是让人体会到一分“雕刻时光”的闲静和优雅。

“木雕之乡”的手艺人

凡是来过印尼旅游的人,想必都会对当地的民间手工艺印象深刻,尤其是举世闻名的印尼巴厘岛木雕,是最受欢迎的旅游“手信”之一。事实上,历史悠久的巴厘岛木雕与中华文化的渊源颇深。

600年前,郑和率领一支绵延十余里的庞大船队浩浩荡荡地驶入西洋。当时正处于明王朝的“永乐盛世”时期,纺织业、瓷器业、矿业、冶炼业、造船业兴旺发达。明成祖朱棣采取对外开放、稳定周边的对外政策,想争取一个长治久安的和平局面。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帝国的代表,这支为实现“宣德化而柔远人”、与海外诸国“共享太平之福”的船队,把丝绸、瓷器、生产工具、手工艺品等带往沿途各国,也深远地影响了印尼木雕艺术的发展。

在巴厘岛上最著名的木雕村马斯(Mas),我结识了本地的木雕手艺人西蒙。据他的介绍,“马斯”的意思就是黄金,在这个巴厘岛的“木雕之乡”里聚集了全岛最优秀的雕刻师。在这些马斯村民心目中,他们最拿手的木雕绝活,就像金子一样值钱。

马斯的道路两旁都是木雕作坊,一般都是“前店后厂”,前面是卖场,后面是加工工厂,各个角落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木雕制品,游客可以慢慢欣赏,看上了再议价。不过,只有在帝伦木雕艺廊之类的高级场所,才能欣赏到真正的国宝级木雕珍品,那里是收藏家们流连驻足的地方。

在西蒙的引领下,我们去了他家的木雕作坊参观。一进门,只见一群年青人坐成一长排,正低头忙着手头活计。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轻松谈笑,看见我进来都憨憨地裂开嘴,露出一排白白的牙。西蒙人很好,很爱聊,不过英文发音不太标准,很考验听力,我只能靠大致揣摩与他交流。更多的时候,我都在默默地看着一块块木头,如何在他们的巧手打磨下,慢慢变成一件件艺术品。看着他们工作时专注的神情、一斧一凿的力道及角度,让人不由地心生感慨。

木雕手艺人的技法高低,取决于对材料形象和空间上的处理手法。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由外向内的雕与刻,一步步地减去无用的荒料,渐渐地让作品的形态和意境挖掘显现出来。材料蕴藏的生命力,在手起刀落之间跃然眼前。旋锼凿铲、锉磨烫漆、圆刀排列、平刀切削……各种纷繁的技法,在技艺纯熟的指尖变换。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反复磨练,并且不断地尝试探索,艺人们才能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独门秘诀。

从木料变成木雕,在这个过程中,你能看到古老的民间艺术之光,仍然在现代人的手中闪现,以不断完善的动人姿态,得以延续和创新。置身于现代社会机械化批量生产的环境之中,当历经时光锤炼的民间手工艺与对“传承”的不懈坚持相遇时,一件件至臻至美的艺术品才在精雕细琢中诞生。

多元文化的交融

木雕艺术的独特语言和魅力,与其材质密切相关。因此,木雕艺人在创作一件作品之前,首先要对木材有足够深刻的认识,选择合适的材料非常重要。

中国木雕行业信奉一条传统经验,就是材料越硬,越能把活做细。对于盛产各种名贵木材的印尼而言,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的铁木,努沙登加拉的檀木,苏拉威西的乌木,爪哇的柚木。这些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受损的树种几乎具备适宜雕刻的全部优点,属于雕刻中的上等材料。它们适合于雕刻结构复杂、造型细密的作品,成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巴厘岛上几近所有的木雕作品都用本地木材加工创作。大中型木雕主要使用细腻坚韧的黑檀木,而饰品装饰类的小型木雕则用一种质地轻盈的名为“Asbesia wood”的木材。

一般来说,疏松的木质适合初学者,这类木材适合雕刻造型结构简单、形态抽象的作品,雕凿起来容易上手,但因其木质软、色泽弱,大多需要后期采取上色涂漆等处理手法来增强质感;而木质致密、色泽光亮的硬木则为熟练的木雕手艺人所青睐。无论是雕刻观赏性的艺术陈设,还是实用性的家具器皿,采用硬木都能很好地保留木材本身的质感、颜色以及纹理的美妙,也更能展现作品的艺术效果。

在西蒙的工坊里,有几间很大的房子里放满了各类大型木雕,包括桌椅家具,形形色色、雕工细腻,只是价格奇贵,而且都是按照美元结算。习惯了“穷游”的我,只得婉拒了西蒙的热情推荐。

在与西蒙深入沟通之后,我得知,作为印尼传统工艺品中的代表,巴厘岛木雕最初与巴厘人的宗教信仰息息相关。在当地人的观念里,他们创造的一切艺术品首先都是用来奉献给神的,艺术是一条接近神灵的道路。巴厘人对艺术的热爱,与对宗教的崇拜是不可分割的。

漫步在巴厘岛上,浓郁宗教气息无处不在。家家户户、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神庙。每天晨昏,大街小巷总有人在忙着祭神上香。当地人用鲜花、绿叶、白米之类的简单贡品,加上几根线香,向神灵供奉着自己的虔诚。人们把自己崇拜的印度教诸神雕刻出来,供奉在庙宇、庭院、神龛内。代代相传,因而培育出无数能雕善刻的巧匠。

当地的传统木工雕凿技术,还受到了殖民时期荷兰和英国雕刻技艺的影响,兼具东西方之长,多元文化的交融赋予了巴厘岛木雕独特而丰盛的艺术特性。随着时代变迁,当地流行的木雕题材丰富多彩,造型千姿百态,既有栩栩如生的神鹰、神牛等珍禽走兽,也有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中的传奇人物。除了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龙凤呈祥,还能看到各种抽象的当代艺术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浓墨重彩的木雕面具“托宾”,是巴厘岛歌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面具表情夸张,形态各异,还有一些看上去颇为狰狞,给人神秘、另类、怪异的印象。这些面具分别代表着善良和邪恶的神话形象,反映出神魔在当地同受牲礼、不偏不倚的独特观念。它们与岛上艳丽的服饰、婀娜的舞姿相映成趣,都寄托了巴厘人对民族和历史的记忆,以及独具一格的审美追求。

不可不去的乌布

有人说,没有到过乌布(Ubud),就等于没有到过巴厘岛。因为乌布是巴厘岛的文化发源地和文化心脏,也是蜚声世界的艺术村。这里不仅有安详美丽的田园风光,还有无处不在的艺术气息。

遍布大街小巷的工艺品商店、闻名遐迩的画家村、多个著名的博物馆,这一切都向世人彰显着巴厘岛数百年来的文化传承和艺术底蕴。当然,对于中国游客而言,乌布传统市场也是选购包括木雕在内的巴厘岛手工艺品的最佳地点。不仅选择更多,价格也比在马斯村便宜不少。

乌布的大小街巷高低起伏,沿途道路最宽不过双向两车道,大多数路面只可供两辆摩托车并行。一路走来,处处都是艺术画廊、欧式风情的橱窗、各具特色的民俗餐厅、背包客住的小旅店、擦身而过的车水马龙。

沿着乌布的主干道,很容易就能找到乌布皇宫。据说皇宫内仍有皇族后裔居住,因此游客只可在皇宫的外庭观赏。皇宫始建于16世纪,共有60间房,雕廊画栋的庭院,金箔装饰的精致门庭,显得奢华又贵气。通过这座集巴厘岛木雕艺术之大成的艺术宫殿,可以依稀遥想当年的繁盛风貌。皇宫无言,安静伫立,看岁月变迁、人往人来,化作一种淡然而超脱的象征。

离皇宫不远处,就是摊贩云集的乌布市场。如果你时间充裕又想深入体验当地的生活风情,可以来此细细一逛。在这个俨然国内小商品市场一般的地方,陈列着各种玲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包括佛像木雕、衣饰、银器等,既别致又便宜。当然,跟国内一样,在这样的地方购物,你得有精明的头脑和敏锐的眼力,还得会还价。

当然,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在此淘宝的最大乐趣之一,便是比划着手势和当地摊贩砍价。巴厘人十分亲善,当地摊贩们对付爱砍价的顾客那绝对是经验丰富,他们会用蹩脚的中文和你讨价还价,超级有耐心,演技更是一级棒。

威严肃穆的乌布皇宫,与嘈杂的手工艺市场比邻而居,你不免会产生一种心理错觉,似乎几步就完成了空间跨越,甚为有趣。沿着一路风情万种的各种街巷走过,看着那些形态奇特的庙门廊柱、神像雕塑,触摸那些生满苔藓和被热带气候侵蚀的斑驳古墙,你会发现,那些满满当当全是汽车、摩托车的街道,具有一种古老的美丽。

夕阳西斜,空气中依旧弥漫着特殊的馨香。有人说,那是角落里静静盛开的热带兰花,也有人说,那是祭拜神灵的香火。我在棕榈树下坐着发呆,一边欣赏稻田风光,一边品味浓郁的金咖啡,绚丽妖娆的热带风情缭绕心间。

在我眼中,巴厘岛的一切,都是与时间抗衡的艺术。传统的手工艺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完善和丰富。诚然,如今用机器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更为均衡,效率更远非人力可匹敌,但当你触摸到每一件别致的木雕时,你仍旧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欣喜。在那些独一无二的木质纹理之中,蕴含着昔日质朴的诗意,以及有待重新发现的、与传统相关的价值。

◎风物辞典

“千庙之岛”

位于印度洋赤道地带的巴厘岛,是印尼最为知名的岛屿之一。作为世界级旅游胜地,这座呈东西走向的菱形岛屿,在中国游客当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巴厘”在印尼语的意思是“再回来”。

全岛面积约5623平方千米,人口约247万人。居民主要是巴厘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据史料记载,古代印尼人曾信仰过佛教、印度教,公元9世纪还在爪哇岛古鲁州建起著名的“婆罗浮屠佛塔”,与柬埔寨的吴哥窟齐名于世。到了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因巴厘岛缺油少粮而与之擦肩而过,这也使得岛上的印度教得以延续,并与巴厘岛本土文化相融合,至今香火旺盛。当地居民每户人家都有家庙,村有村庙,全岛寺庙成千上万,因此巴厘岛也得名“千庙之岛”。

巴厘岛的特产包括稻米、椰子、咖啡、烟叶、水果与棕油等,并以建筑、木雕、石刻、绘画、音乐、纺织、歌舞闻名于世。

面具雕刻技艺

巴厘人在手工艺品的创作中,将宗教和艺术融为一体,因此专门诞生了一门名为“托宾”、用于传统舞蹈表演的面具雕刻手艺。这是一项十分专业、要求极高的技艺:原始的木头首先要经过打磨和雕刻之后,形成面具的坯料;然后,把坯料用白色的石膏粉打底,刷一遍漆;再采用天然颜料,在面具上勾勒出五官表情,经过精心描绘后的眼睛和牙齿会让面具看起来更加真实;最后用亮漆抛光,让整张面具产生光彩夺目的效果。

特约撰稿/摄影 孔乔

标签:木雕 民俗 手工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