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赣南,红色圣地焕发振兴活力


来源:人民网

“这土坯房我住了60年,外面下大雨,屋里毛毛雨,又阴又冷,我只能跑到田埂上等雨停”,“父亲外出打工,就我和爷爷两人一起生活,我想好好读书”……看,这是赣南苏区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听,这是红军后代渴望学习的心声。赣州,江西南大门,红色故都、人民共和国摇篮,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远远抛在后面。有69万多农户住在危旧土坯房中,10多万山区群众用松明子照明,数百万农村人口有安全饮水问题。后发展、欠发达是赣州的基本市情。

原标题:赣南,红色圣地焕发振兴活力

兴国县埠头乡特困户胡世瑞在铭恩新村新家前和记者告别。    记者  李琰 摄影

兴国县埠头乡特困户胡世瑞在铭恩新村新家前和记者告别。 记者 李琰 摄影

“这土坯房我住了60年,外面下大雨,屋里毛毛雨,又阴又冷,我只能跑到田埂上等雨停”,“父亲外出打工,就我和爷爷两人一起生活,我想好好读书”……看,这是赣南苏区贫困家庭的居住条件;听,这是红军后代渴望学习的心声。赣州,江西南大门,红色故都、人民共和国摇篮,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被远远抛在后面。有69万多农户住在危旧土坯房中,10多万山区群众用松明子照明,数百万农村人口有安全饮水问题。后发展、欠发达是赣州的基本市情。

然而,党和政府没有忘记赣南苏区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系统绘制了赣州大发展的路线图,给赣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两年过去了,赣州“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五年上台阶、八年大跨越”的发展任务推进的如何,哪些民生问题得到解决,经济建设又获得怎样的新动力?让我们走进赣南苏区一起去感受变化。

土坯房改造惠民千万

铭恩新村里谢党恩

白墙、黛瓦,一边是如火如荼建设的栋栋新房,泥墙、破顶,一边是历经风雨沧桑的老旧土房,新旧对比,见证了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两年来的巨大变化。

后山的17棵松树,是80年前17位华屋青年参加长征前夕种下的。每年清明,村里的百姓,祖辈带着孙子,父亲带着儿子,都会前来祭拜。一直没变的是,这里依旧浓郁的红色气息和质朴情怀。

来到村民胡冬娣家,门楣上挂着醒目的“光荣烈属”牌子。78岁的胡冬娣老人神态安详喜悦,她十分开心地告诉记者,“年底就可以搬进新房了!”

60多年的土坯房,几乎家徒四壁,下雨时常“大珠小珠落头顶”,这两年在村里蹲点服务的“三送”干部已经帮老人多次修补屋顶。一间半的土房住了祖孙三人,“因为没房子,孙子一直讨不上媳妇。现在政府为我们盖了大新房,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呀,年底就可以搬家了。孙媳妇也过门了,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老人见证了华屋的变化,苦尽甘来。“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怀呀,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不停地重复着。

铭恩新村,一个饱含深情的名字,道出了当地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的真切心声。

栋栋崭新的两层半楼房整齐排列,幼儿园、医疗中心等配套设施完善,图书借阅室、老人活动室等社区服务丰富多彩。铭恩新村,兴国县埠头乡土坯房改造安置集中点之一,整洁、宜居、充满活力。

村民杨学生指着自家的新房激动地说:“原先土房,下雨天天漏,碰到夏季暴雨,还有坍塌的危险,晚上睡觉都心惊胆战。如今再也不用担心,觉睡得很踏实。新房还通了自来水,电压也稳了。没有政府关怀,我们永远住不上这么好的房子。”

让杨学生更欣慰的是,一直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儿媳看到家乡巨变,决定回来发展。自家新房腾出一间,做起服装来料加工。“再也不用离家那么远去打工,现在既能照顾到老人孩子,又不耽误做生意,小康生活就在前方。”杨学生的儿子对未来充满信心。

让百姓安居,更要乐业,这是铭恩新村规划时的重要考虑。毗邻县工业开发区,进城务工非常方便,不少常年在外地打工的青年纷纷回乡工作。百亩苗圃基地,千亩蔬菜基地,万亩脐橙基地,依据当地产业特点,支持发展高端农业,当地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帮助群众拓展致富渠道。

《若干意见》实施两年来,赣州市共有40.68万户、182.7万农民告别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其中,政府投入111.38亿元,带动农民自筹资金和社会投资近400亿元,拉动内需约884亿元。

育人暖心不忘红色传统

改善基础实施让生活更舒心

下课铃声刚响,整洁的校园沸腾起来。兴国县实验小学和其他小学有点儿不一样,这里有座红裔楼。

红裔楼是学生宿舍楼,为该校222名红军后代及孤儿特困生提供免费住宿。除免费住宿外,学费、餐费、生活费等也全部减免。

这是兴国县“红军后代贫困学子关爱工程”的一部分,该工程旨在帮助红军直系后代及孤儿特困生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学习。兴国县县委书记何舜平对记者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关心红军后代教育,是对革命先烈的最好缅怀。”

另一头,海拔1000多米的项山乡聪坑村村民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舒心电、安全电。为将电送进山村,寻乌县供电公司下了大力气。“设备上山无法用车,只能请来驴队驮。山质地形破碎不稳,栽立电线杆需多道加固,施工成本是一般的几倍……” 寻乌县供电公司吉潭镇供电所项山营业班班长方贻新道出了当初施工的艰难,“不过村民用上了放心电,这些辛苦都值得了。”

“以前电饭煲总煮不熟饭、电灯就像萤火虫一样,现在再也不会了。这台洗衣机,还有这台冰箱,都是今年过年时买的,电压稳了,这些电器都能用了。农忙时,也不用担心抽水机电压带不动。有了稳定电,真是处处都方便。”村民潘雄辉指着自家屋里的新购电器心满意足。

教育、用电、安全饮水,是《若干意见》实施以来,赣州市政府着力解决的一批突出民生问题。两年来,共解决224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完成低电压治理用户35万户,新建、改建、扩建校舍面积近200万平方米。这些变化极大改善了老区人民生活,给群众带去了温暖。

用好政策强化“造血”功能

国企落户带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走进安静的章贡区区政府中心附楼,记者看到楼梯处墙上贴着醒目的提示牌,“中汽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项目办公在本座206室”。“这是章贡区政府免费为我们提供的指挥部,和区政府领导们在一起办公,我们的项目能推进的不快么?”甫一落座,中国汽车零部件(赣州)产业基地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东升爽朗地向记者介绍道。

一座城市的经济腾飞,如果没有工业制造作为强劲的动力引擎,总是无法加速发展。《若干意见》的顶层设计,国家部委的对口支援,多种政策利好的叠加释放,聚起1+1>2的发展势能。赣南苏区这块革命圣土,迅速将“振兴”刻入“肌理”,让这里成为企业投资的热土。

2013年6月28日,总投资约100亿的中汽零(赣州)产业基地举行开工仪式。中汽零成了“国字号”企业落户苏区的一张亮丽名片。据介绍,该项目全面建成运营后年营业额预计达到200亿元人民币,实现利税约40亿元人民币,同时将创造两万多个就业岗位。

“从签署合作协议书到今年3月检测研发大楼破土动工,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所有申报、审批环节都有区政府的全程协调,这种‘5+2’、‘白+黑’的工作效率让我们真切感受到当地政府对外来企业欢迎之热烈,对加快地区工业集聚化发展之渴望。”与通常需要1至2年启动项目的状况相比,李东升认为这种“章贡速度”在于区政府上下一心,团结合作、全力落实《若干意见》、实实在在为企业做好服务的精神。“区领导时常会去施工现场暗访,看看有什么问题需要协调解决。短信沟通、微信办案,我觉得企业和政府的干劲拧成了一股绳,合力而为谋共赢。”

《若干意见》出台两年来,赣州凭借大开发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倾斜,在打造工业发展平台上不遗余力。以承南启北、呼东应西的区位优势,丰富的矿产资源禀赋,劳动力的竞争优势,以及政府的高效服务保障,赣州放开胸怀吸纳大企业、盯住大项目、集聚新产业、扶持转型升级。

“2013年公司产值1个多亿,按照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对企业所得税减征15%计算,应该给公司节省不少,这笔钱可以投入到新技术研发上面。”虽然不方便透露因减免税收获得的红利,江西科慧电池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泰成坦言,对企业所得税实行优惠征缴,是他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源泉。“新能源动力是国家战略产业的发展重点之一,是朝阳产业,而赣州具有丰富的稀土资源,这天时、地利以及我出生赣州的人和,我很有信心在家乡大干一场。”

2009年,这位走南闯北的民营企业家将事业最终放在了赣州开发区。如今,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高度重视、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力扶持,以及中央对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战略设计,让黎泰成笃信他最初的选择非常正确。“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政策,我没有理由不做好产品。做好品牌、做好企业是我对家乡最好的回报。”

等待多年的赣州开始展现它的速度和魅力。2013年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快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000美元。2014年1-5月,赣州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6.75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4及0.7个百分点。赣州在奔小康的长征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张惠婷参与采写)

记者手记:

李琰

赣南苏区是中国革命的根,苏区人民脱贫致富是党中央政府的殷殷记挂。两年前出台的《若干意见》给赣南群众送来了政策、送来了资金、更是送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39个国家部委积极落实对口支援赣州18个县(市、区)及赣州开发区,支持力度之大、对口之深,在新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

紧抓机遇、顺势而为。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国家、对未来负责,赣州政府出台若干配套政策,全力落实《若干意见》精神,借这股东风为民众圆宜居梦、喝放心水、拓康庄道。两年来,苏区干部好作风得到发扬光大,各级干部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住在老表家,现场办案。以前老表不让干部进门,现在村里办啥红白喜事,老表首先就请干部来。众人拾柴火焰高,上下一心,全力合作,再难的槛也能过,再多的矛盾也能化解。如今,干部工作有劲头,老表脸上露笑容,经济发展有成果。《若干意见》带来的政策红利人人分享。

一路采访走来,大妈大叔总是激动不已、满怀真诚地向记者吐心声,“党没有忘记我们,感谢政府让我们生活越来越好,老区人民永远与党中央心连心。”赣州,这片曾经被无数烈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如今“红色基因”时代相传,“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无比坚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正释放出振兴发展的强大内生力量。(完)

标签:赣州 赣南 中央苏区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