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外滩警事》大家谈


来源:解放日报

编者按:上世纪60年代初,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户籍警马天民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并且成为了公安民警的楷模。而如今的“马天民”们在干些什么?电视系列短剧《外滩警事》播出后,因为朴实而接地气,活泼而富有感染力,获得了不少赞誉。本刊择取部分专家学者关于此片的研讨发言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原标题:《外滩警事》大家谈

编者按:上世纪60年代初,电影《今天我休息》中的户籍警马天民形象,可谓家喻户晓,并且成为了公安民警的楷模。而如今的“马天民”们在干些什么?电视系列短剧《外滩警事》播出后,因为朴实而接地气,活泼而富有感染力,获得了不少赞誉。本刊择取部分专家学者关于此片的研讨发言予以刊载,以飨读者。

心中的中国梦

郦国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文艺评论家):我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非常感动。这感动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片中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中看到了我们民警真正为民所想,全心全意无怨无悔为人民办大事、办小事,不推卸敢担当的精神,在当下运用文艺作品宣传这种精神更是难能可贵的,策划这一题材的上海市公安局是为社会发掘了正能量。这个电视剧可以和《甄传》比,和《亮剑》比。坦率地说,从电视连续剧创作的高要求来说,这部片子可能还有些落差,但是它所提供的这么多来自生活原型的真实故事,是一个丰富的生活宝藏。编剧到基层体验生活,采集的这些故事令人感动,现在有些作品就缺这些鲜活的东西。如果名家、大作家都参与进来,那么这个系列短剧的感染力还能提升。

毛时安 (市政府参事、文艺评论家):我觉得这部系列短剧是一部现代中国社会迫切需要的提供正能量的电视剧。为什么说迫切需要?一是剧情几乎将当下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一网打尽,如讨债纠纷、家庭矛盾、小区停车纠纷、狗咬人纠纷等等五花八门,几乎都涉及了。二是解决方案一目了然,很有启迪意义。它是当下艺术创作中最缺少的作品,非常朴素、本色。现在这个社会灵魂跟不上肉体,收入跟不上欲望,服务跟不上需求,体制跟不上发展。这部电视剧解决的就是怎么样跟上的问题。但是在创作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难解的问题,比如一些矛盾的解决,显得比较简单了,剧情设计也过于平面化。

孙(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系列短剧《外滩警事》主旨是很清楚的,想描绘当下“马天民”们的精神与工作状态。它继承了《今天我休息》的轻喜剧的艺术风格,并且发挥系列短剧结构的特点,活泼而富有张力,在作品的感染力和内容的丰富性上,显然已经超越了当年以电影形式表现的普通民警的故事。不过,由于今天审美趣味的多样化,有人未必同意此看法。

说它难得,我主要不是指它的艺术追求,而是它对表现当代生活,表现上海这座特大城市里社区、街道民警日常工作的热情和勇气。当我们看了很多刑警、武警与黑社会及各种犯罪分子英勇搏斗的影视作品之后,我们静下心来看看日常生活里那些普通的社区民警的故事,我们会受到另一种感动。保护我们平安生活的,不仅仅有那些威武的战士,还有众多普通而不起眼的今日“马天民”们。说它难得,我更想强调的,是在多元化的社会形态下,民警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如果说,当年的“马天民”们,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这一宗旨,基本能够愉快胜任本职,今天显然不够了。为人民服务是不变的,但是,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服务对象的内涵也丰富多了。不但是商业经济的发展,使众多的与利益相关的冲突,进入了日常生活,《外滩警事》有几场短剧涉及了市场经济下的矛盾,而且将视野展开到来沪外籍人的生活。既然以“外滩”做场景,这部分的内容是题中之意。能够把作品的当代性鲜明地烘托出来。

阳光形象栩栩如生

叶辛(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上海市公安局组织编写的30集《外滩警事》编得很好,为什么说编得很好,因为把人民警察形象和阳光的一面都展现出来了,这个很重要,上海的社会之所以相对比较稳定,这跟基层社区民警是分不开的,上海的警察形象往往是体现在社区民警和马路交警上。导演导得也很好,基本上将人物的性格形象表现出来了,把上海社区民警的形象栩栩如生地通过荧屏表现了出来。当然,作为一个作家,我看了电视剧后感到在有些剧情处理上还有些欠缺,比如有一集中说到一对兄弟因为小事十五年不说话,最终在民警的细心撮合下终归和解,但里面一些感人的恩恩怨怨没有很好地挖掘出来。

徐春萍(市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文艺评论家):一是整部剧主题积极、立意健康,充满正能量。特别是对社区民警形象的塑造视角独特,鲜活生动,着重表现了新一代“马天民”们爱民、亲民、惠民的形象,显示了时代的要求。派出所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老百姓的重要窗口。社区民警是公安队伍中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人,每天的工作不是“宏大叙事”,而是鸡零狗碎、一地鸡毛,但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寻常小事,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是他们的“大事”。以社区民警为视角,充分展示了公安民警急百姓所急、忧百姓所忧、乐百姓所乐,体现“执政为民”的理念和时代要求。

二是以上海的地标“外滩”为名,切入当下的都市生活,具有浓郁的海派特色。社区民警的“故事”,给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丰富的素材。特别值得赞赏的是对五位民警形象的塑造,朴实、鲜活、生动。他们本身是“民”,不是高大全的神,生活中有自己的得失忧患,工作中有自己的特长也有欠缺。“老法师”处理问题经验丰富、果敢机智,可是面对互联网这样的新事物,完全是个门外汉;这一点他的徒弟、年轻民警江楠是个高手。这师徒俩是两代警察的代表,体现了警察精神的传承,也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以及对警察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塑造民警形象体现了理性、冷静、规范、智慧的城市文化。

三是从表演来看,全剧风格一致,自然朴实清新。主要演员,比较自然真实,与角色要求比较契合,譬如见习民警江楠年轻有朝气,也有点稚嫩。“老法师”经验老到,是个解决纠纷的高手。这两个人物成为互补对衬的老少组,很鲜活。另外,剧中一些情景是由真实民警作为群众演员饰演的,自然贴切。一些知名演员的客串,增加了该剧的观赏度。

四是《外滩警事》可以打造成为展示上海公安民警形象的荧屏文化品牌。以系列短剧的形式,每集独立成篇,开放性的结构,使得故事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

《今天我休息》的升级版

郏宗培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辑):上世纪60年代初一部风靡全国的喜剧电影 《今天我休息》,将一位乐于助人的户籍警马天民的形象打造成了中国模范警察的代名词。《今天我休息》反映的是60年代户籍民警全年无休下里弄为群众做好事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记录了我国建设年代基层百姓开始新生活的状态和精神风貌。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档案”。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那些一直在支撑着中国社会前行的中流砥柱是否还存在呢?上海市公安局能及时推出系列电视短剧 《外滩警事》,生动反映警民之间相濡以沫、血浓于水的关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我认为《外滩警事》在以下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创新社会管理。30集电视剧涉及夫妻矛盾、婆媳恩怨、邻里纠纷,涉及老人独居、婚恋私奔、家教逃学,还有中外杂居引发的矛盾、不法经营、婚托诈骗……家长里短,林林总总,如何有效调处这些社会矛盾,维护各方个人、群体的正当权益,善于做到“情绪疏导”和“情绪管理”,化解危机,是政府努力的方向,其中警察是责无旁贷的管理者、参与者,《外滩警事》生动、有力地体现了这一切。二是反映民意警务。作为《今天我休息》的升级版,它集中体现了当代“马天民”们不仅仅停留在做好事上,而更加关注民生与民意。让“民意主导警务”、“让民意领跑警务”的理念始终贯穿于剧情中,告知观众公安工作不仅一切为了群众,还要一切依靠群众,让老百姓参与到社区平安、共建共享的警务运行中。三是《外滩警事》的立项与策划表明上海公安机关始终贯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剧中的五个主要人物都不是惊天动地的英雄,而是在基层干着最平凡最琐碎的小事、难事、麻烦事的社区民警,然而正是这些最平凡的人物创造性的工作,构成了社会安宁的一方坚固基石,讴歌他们,便是讴歌当下百姓向往的社会和谐稳定、家庭和睦安康的愿景。

朱大建(《新民晚报》副总编辑):看了《外滩警事》,就像沐浴了和谐的春风。首先从思想性上来说,这部电视剧真正体现了人民警察的本职属性,警察和人民就像是一种鱼水关系,它本身是在人民中生活,又为人民排忧解难。现在进行中的贯彻、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学习活动就是要解决脱离群众问题,这部片子提供了一个很鲜活的教材。从观赏性来说,我认为故事主要是来自生活基层,生活味道浓厚。现在创作上有一种观点,写农村生活比较讨巧,写城市生活比较难。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电视剧是在泛娱乐化倾向严重的情况下,出现的一部很好的文艺作品,有现实意义,也能够打动人心。

陈歆耕(文学报社长、文学评论家):第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现在提倡整个社会要和谐,如果一个个家庭、一个个社区和谐起来的话,我们这个社会也就和谐了。社区民警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不为大多数人知道的事情,把这些事情拍成电视剧,让我们了解到除了交通警察、刑侦警察以外,还有这么一大群体在为我们的社会安定和谐做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第二,这个电视剧的观赏性还是比较好的,就目前情节设置,25分钟一集这个长度设置是适中的,这个时间长度看起来不会让人有沉闷感。要是拍续集的话,我觉得编剧上还可以下功夫,在剧集设计上可以留下更多的悬念。如果用“有事给我打电话”来作为电视剧名会不会更加有味道,更加亲切,更有悬念呢?

标签:民警 片中 马天民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