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奥巴马:会对中国友好吗?
2008年11月06日 10:59国际先驱导报 】 【打印

【八问】奥巴马怎样看世界

奥巴马的世界观,可以称作“现实的理想主义”。作为民主党人,在对外政策上,他秉承民主党的理想主义传统,强调国际合作,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改善美国的国际形象。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奥巴马赢了,他在国外的支持者比美国民众更欢欣雀跃。

如果美国大选在他今年夏天到访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举行,他早已稳操胜券。盖洛普上个月公布的民调显示,在法、德、英这三个国家,对美国有好感的人不足50%,但却有70%至80%的民众都支持奥巴马当选。

而他所到之处,媒体报道规格和到访国接待的规格,都达到了“总统级”。这不仅与今年上半年麦凯恩访问欧洲时的冷清场面形成鲜明对照,也与布什访欧时不断遭到抗议形成强烈反差。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和里根在柏林发表历史性演讲的情形,美国《芝加哥论坛报》因此称这次演讲展示了“奥巴马在国际公众面前代表美国价值观的能力”。

分析人士认为,“奥巴马热”的形成,除了其国际化的成长背景以及个人魅力、政治天赋外,最重要的是他至少从形式上全面颠覆了美国过去7年来的对外形象,让世人看到了与共和党有明显区别的另一种外交思路。

对盟友,奥巴马表示要采取多边立场,听取他们的意见,关心他们的利益。对“敌国”,奥巴马主张多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包括与伊朗和古巴等国领导人直接会谈。这些主张与共和党政府“邪恶轴心”和“非敌即友”等充满火药味的论调相去甚远。

在影响美国形象的最大负面因素——伊拉克战争问题上,奥巴马承诺上任后立即设立撤军时间表,与国际社会主流看法达成了一致,也得到了伊拉克总理马利基的肯定。

美国《新闻周刊》国际版主编、著名政论家扎卡里亚认为,“奥巴马热”的关键成因在于,他让世人对美国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期待。奥巴马的言论中,充盈着积极乐观:在约旦,他梦想“中东的新黎明”;在柏林,他呼吁欧洲“走出历史阴影,选择自己的明天”。

【九问】奥巴马将如何对待政敌

可能是由于曾在多个不同环境下生活,奥巴马喜欢与不同类型、不和背景的人交流对话,包括对手。他相信,对话可以有助于解决问题。昨天的对手,可能就是明天的盟友。

《纽约时报》记者康特长期跟踪报道奥巴马。他认为,奥巴马天生有一种与人对话及调解冲突的冲动,这也为他带来了许多成功。他关于全美国团结起来消除党派分歧的话,并不全是政治口号,而且是一种基于人生经历的个人理念。

奥巴马最初出名是成为哈佛大学法学院院刊首位黑人主编。他在竞选这一职位时,勇敢地走到站在敌对的保守派学生面前,成功地说服他们选他当主编。

在今年预选结束后,奥巴马设法主动与希拉里和解,最终说服她和克林顿一起为他助阵。大选过后,他也在第一时间发出了与共和党及麦凯恩和解的口号。

他呼吁:跨党组阁。这是他的前辈肯尼迪曾经的政策。当年,肯尼迪“全国撒网”,使得内阁成员具有广泛的社会背景,并能向他提供各种独立判断。如今,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迫切任务下,奥巴马的“跨党组阁”让人们对他今后的开放性政策有了更多期待。

奥巴马未来的内阁中会有哪些政敌的面孔?布什政府的国防部长盖茨和财政部长保尔森都可能留任。而作为温和派的共和党参议员,麦凯恩亦有可能与奥巴马携手。

【十问】奥巴马会成为“肯尼迪第二”吗

奥巴马如愿以偿地当上了总统,下一步目标就是要做一个伟大的总统,他并不掩饰这样的雄心。他对媒体大声宣布:肯尼迪是他的偶像。而也有人已把他和肯尼迪、罗斯福、林肯这些美国公认的伟大总统相提并论。

然而,他能成为“肯尼迪第二”吗?美国历史上,伟大的总统往往是时势造英雄,而并非主要靠个人主观努力。

美国总统尽管权力巨大,但远非一个人说了算。财权在国会手中,消耗多少能源由消费者自己决定。更不用说,数不清的利益集团都想对总统施加影响。一个再强势的总统,在利益集团冲突的夹缝中,往往也得被迫改变施政路线。

林肯曾写下这样的心里话:“老实说,我无法控制事件的发展。相反,我是在被事件所控制。”罗斯福也深有同感。他说,一个总统往往不是顺风前进。风不是吹反了,就是吹偏了。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锁定一个方向,顶风慢行,避免翻船。

事实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到底有多深,奥巴马心中无数。他的经济顾问古尔斯比说,美国经济危机的黑洞深不见底。与此同时,美国仍在陷入两场战争,大国实力此消彼长。

处在这样一种经济和战略环境当中,奥巴马的施政日程已被大体确定,由不得他自己。(杨晴川)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外交   马利基   变革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编辑: 郭敏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