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内阁”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2009年09月09日 10:33华夏经纬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联合晚报刊载社论称,“新内阁”尚未见全貌,但马英九以吴敦义和朱立伦二人领军,多少可看出这“二代内阁”的用人思维。吴、朱都有丰富的地方施政的经验,不是书生,也非“旧官僚”,比较能贴近民意。这样的人事安排虽非耳目一新,但应能摆脱当初马刘团队的窠臼。

马刘决定“内阁总辞”,算是为这次的“政治土石流”负起全责,他们过去一年多的政绩不应全盘抹煞。这个精英团队在外交和两岸政策都开创新局,但在岛内重大事件上显出盲点。其中有一个奇怪的矛盾是这样的:精英领导,所以过于自信;但又因为太爱惜形象,遇众声指责便慌了手脚,很容易反转成盲从民意、政策摇摆的局面。

按理说,“刚愎自用”和“盲从民意”的风格不太可能同时存在,所以过去的经验和政绩评价更值得“新内阁”引以为鉴。过去大小政策,从苏花替代道路、中正纪念堂复名、到水灾后的越域引水工程争议,常见政府跳过专业评估的标准程序,要不然是决策者一人说了算,要不然就推诿于“公民团体”讨论或最后变成众口铄金。又例如勘灾时的官员角色,从一开始态度轻慢,到后来连王建煊都说“不要再到处磕头道歉”,也是一个例子。

如今吴敦义和朱立伦上台,熟悉民意,应思考如何重建马当局威信。外界期望“新内阁”勇于任事,该做的事要排除困难勇敢去做;不对的事情,则就算有压力也要挺住,不要为媚俗而作出民粹决策。老实说,倾听民众声音,与盲从民意压力,其中还是有所分际。具责任感的当局应有为有守。千头万绪的水灾后重建工作,小自迁村,大至“国土”规画,中层的越域引水、举债编预算拨钱等事项,都可能充满杂音,充满不同方向的民意指指点点,充满各种利益团体的各种名目的需求。当局能不能守住程序正义和专业判断的准则,为社会整体福祉把关,将是“新内阁”的一大考验。

此刻就算不是“国难当头”,至少也是“国事如麻”。台湾有内部重建的挑战,也有国际竞争的压力,“新内阁”要重新出发。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解文娟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