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从无知者无畏到物质者无所谓
2007年03月08日 19:16投票数: 顶一下  【

千万别把我当人

王朔最擅长调侃,那种剑出偏锋、话里有话、含沙射影的风格让人津津乐道,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叶京说:“其实这就是一个伪装自己的外壳,在他内心深处,还是有很多痛苦的东西。他和现在的人痛苦是不一样的,现在人的痛苦是建立在物质表面的基础上的,那个年代是内心的痛苦,就是挣扎,说得光明一点就是追求。然后我说用那种外壳去包装自己,所以为什么说用机智来形容他呢。其实过去王朔一直在装,最后装得跟真的了。很多人认为王朔就这样,其实王朔不这样。王朔骨子里的这一面谁知道?我知道。王朔面对社会以及他所有的作品,都是装出来的。谎言重复一千次就成了真理,他就是把假的东西最后全弄成真的了。他的反讽、机智,全都是用一种反向思维体现的,出现了想不到的奇效。王朔对媒体说的话都成了语录,中国能称其为有语录的人,新中国成立以来除了毛泽东就是王朔。但我跟你说他的这些东西全是假的,所谓真的就是他心中有无限的荒凉和黑暗。”

王朔的聪明之处在于,他虽然没有认真学过传媒学,但是他非常清楚公众人物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在那个年代,还没有炒作这个词,但是王朔学会了,在“诱奸”媒体和树立公共形象上,至今没有人能超越他的手段。当然,前提是你得是一个有公众魅力的人。叶京说:“任何人面对公众的时候,都是想自圆其说,想包装自己,想拿出一副所谓圣人的面孔,就是一句顶一万句,这都是包装,这都是假的。包括我今天说的,都是拣对我叶京有利的话说,包括我说我就是一傻逼,就是一流氓,其实都是在想夸自己,这就是王朔惯用的伎俩。当年把王朔当成攻击对象的时候,王朔说‘我是流氓我怕谁呀’,这话太典型了,其实你王朔不是流氓。原来我以为他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假流氓,我是真流氓,现在反过来了,他真成一流氓了,我倒成了假流氓了。他的话就是既把你给讽刺了又让你觉得挺舒服,不是在直接骂我,我还能接受。让大众一听到,这话成语录了,真经典。包括前段时间他评论张艺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大家骂得那么厉害,王朔很调侃地说了一句‘张艺谋是搞装修的’。王朔给大众的感觉就是张嘴就来,思维极其敏捷,其实他回家恨不得想十天半个月。他跟我聊过,语不惊人死不休啊。他很随便地调侃张艺谋搞装修,估计‘装修’这个词至少他在家想半年了。一个人的成功不是靠他的投机,他也用功。这个用功是他回家做功课去了,不是靠他的聪明在这里跟你胡侃出来的,他也是思考出来的,这个思考来自对生活的悟性,第二才是来自他的修养、积淀,是后天努力的结果。哪像现在‘80后’的孩子,不用思考就语出惊人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魏人也说:“王朔是一个理智的人,他不像你想象的那样信口胡说,都是他事先想好的。他那时候天天背成语词典,怎么增长你的文化水平啊,就是背成语词典。这些年我从王朔的文章中能看出来,他读了不少书。”

在叶京开车拉着王朔去感受那个“王朔电影年”之前,他没觉得这个朝夕相处的哥们儿在文学上有什么成就,那时候叶京开饭馆,王朔天天去他那里蹭吃蹭喝,没事回家就写小说,到点就到他这里蹭口饭,然后侃侃大山就走了。“我那个时候一直忽略了他,因为我们太熟了,彼此了解。现在我们不得不承认,他就是一个文学大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等同于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特吕弗跟戈达尔。”

玩的就是心跳

电影的影响力让王朔看到了它远远比文学更能给他带来实惠,所以叶京说:“他真正大红大紫,还是通过影视,他的小说跟影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后来的90年代的王朔作品,甚至王朔电影年,我觉得王朔未必有现在这么大的影响力。因为影视让他看到了这个好处,他是最早认识到这个问题的,用影视把自己一下子给包装了。其实王朔是中国这一批作者、文学写手里面是最早悟出这个的,是最早知道去做这个所谓的消费文化,最早能抓住这个东西的人。咱们那时虽然没有这么多钱这么多经济利益,但他最早知道用这个去挣钱。我说的他聪明就聪明在哪儿呢?就是没有躲在家里写字,要不也就是一个像苏童、莫言,充其量也就是这么一个位置,因为说老实话,从他的处女作开始,我曾经说就是中学生作文,不是贬义,就是他特干净,就是我们那个年代所谓的‘小资’一点的小说,包括后来《空中小姐》,他完全建立在写个人感受。而且我觉得王朔没有那种与天下为敌,舍我其谁,忧国忧民那种劲儿,他没有带着那种心态去写作,他早年也不是什么‘愤青’,他是适应能力很强的一个人,他不像我,我必须得有一个时间去适应,所以我的面很窄,他的面很宽,他可以跟任何一个人往来,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的因素。”

电视剧让王朔如鱼得水,发挥了比小说更大的空间,80年代末,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打算拍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渴望》,写一个身上汇聚中国人所有美德和倒霉事的刘慧芳。王朔参与了这部中国第一部长篇电视剧的策划。这部电视剧播出时,万人空巷。王朔看得清清楚楚,电视的力量就是这么大。魏人说:“电视剧是从这开始,慢慢作家都进入到这个行业。一开始也盈利,只是很少的钱,但有名啊,传播度大了,电视平台展示的机会多了。”《渴望》中他还仅仅是策划,随后的《编辑部的故事》确定了王朔的影视风格。

虽然在此之前,王朔的小说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但没有一部成功的,马未都说:“没有一部电影超过了小说的魅力,唯一一个接近小说魅力的就是《顽主》。《顽主》用王朔的原话说就是因为米家山没什么本事,他也没什么想法,就照着那个拍,所以拍得比较像。凡是有想法的,都改得特恶心,因为他们没有王朔那种驾驭语言的能力,王朔小说中最美妙的就是他的语言,是原始状态,你不能动。”

但是介入电视剧的创作,不仅能让王朔多挣很多钱,而且那种扬名立万是深入民心的。王朔第一个主笔写的电视剧是《编辑部的故事》,当时负责写剧本的人有苏雷、葛小刚、魏人、王朔和马未都。但是剧本写完后,两次审查都没通过,这些人也就没心气了。毕竟他们这些人中,除了王朔都有自己的工作,不愁这点钱,但是王朔要靠这个活着。后来,剧本的审查终于通过了,正在大家准备拍的时候,却发现剧本莫名其妙地丢了,这等于把王朔给闪了一下。这时,当时在剧组里打杂的冯小刚找到王朔,希望能跟王朔继续把这个剧本写完。鉴于其他人已经再没心气重新写剧本,王朔便和冯小刚合作,基本上这部电视系列剧是他们两人为主完成的。等电视剧播出了,火了,这个不翼而飞的剧本又回来了。也就是从《编辑部的故事》开始,王朔跟冯小刚有了一段漫长的合作。也就是从《编辑部的故事》开始,王朔夺回了他在影视作品中的话语权,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剧中的形象和人物性格。马未都说:“他第一次把生活化的对话搬到影视作品中比较成功的就是《编辑部的故事》,其实《编辑部的故事》里面的李冬宝、葛玲、余德利三个人说话方式是一样的,顺拐的,但是为什么大家觉得三个人都那么有意思呢?因为在以前没有人那么说话,都是装孙子。他只是占了这么一个便宜。恰恰是王朔使用了这个方法,所以他一次弄得就很成功。其实《空中小姐》、《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里面的对白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当时感动了很多少男少女,对话方式、处事方式、思维方式都是一样的。在王朔以前的作品中都是隔着一层的。王朔以前都是京剧,到王朔这里改成话剧了。我想当初他能引起巨大反响是跟这个有关,今天再来这套没用了。”电影《顽主》让王朔发现了葛优和梁天比较符合他设计的人物形象。《编辑部的故事》让李冬宝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在那个时期,很多男的说话都在刻意模仿李冬宝,就像当年《上海滩》热播的时候很多男孩都在模仿许文强戴个白围脖一样。

实际上,当时他们“海马创作室”除了为葛优写了《编辑部的故事》,还准备为梁天、谢园写剧本。魏人回忆说:“葛优、梁天、谢园他们三个当时跟我们都特好,我们打算给他们三个人每人写一部戏,《编辑部的故事》是第一部,后来海马创作室一解散,就结束了。”随着冯小刚在影视圈的地位确立,葛优逐渐成了他的御用演员。

   编辑: 张帆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