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两派:法日派和英美派的较量
2006年10月18日 19:09投票数: 顶一下

两方的阵势(4)

黎锦熙(1890—1978):

湖南湘潭人,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生。1905年中秀才。1911年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武昌起义后,任《长沙日报》主编,《长沙日报》被封后,改办《湖南公报》。1912年任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历史教员。1913年与杨怀中、徐特立等组织图书印刷社。1915年赴北京,任教育部编审处编审员。1916年10月,与陈懋治等在北京发起组织中国国语研究会。1919年4月,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兼教育部国语讲习所导师;5月兼该会审音委员会委员;同年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称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其间,尝兼任北京大学,中国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参与校订国音字典工作。

傅种孙(1898—1962):

字仲嘉,江西高安人,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生,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留校任助教。1928年升为教授。并先后兼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校、北京大学、北平辅仁大学教授。

徐炳昶(1886—1976):

字旭生,河南唐河人,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生。早年赴法国留学,肄业于巴黎大学。回国后历任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教授、国立北京大学教务长、哲学系主任,西北科学考查团团长,国立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院长,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

现在可以总结一下了。

十二人中,浙江籍八人,湖南、江西、河北、河南籍各一人。

十二人中,没有留学经历者五人,有留学经历者七人。有留学经历者里,留学日本者六人,留学法国者一人。

这十二个人,均在北大任教或任过教,且均为中国文学系教授或讲师。以北大教员身份,在女师大任教者七人。

可以说,这些人大都是北大国文系的,大都是浙江省的。再就是,这些人大都是太炎弟子。也就是说,他们之间大都是师兄弟。

据此我们也可以说,女师大是个没有多少自己的教授的大学,至少中文系是这样,连中文系的系主任,也是北大教授马裕藻兼着的。系里的主要教授,也是北大的教授兼着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女师大的事,北大那么多教授参与的原委。

再看看对立一方是些什么人。

校史中提到教育总长章士钊,女师大校长杨荫榆,还有一个没有提到的,便是编《现代评论》,写了对风潮看法文章的陈源(西滢)。校史上又说“又派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率领军警和女流氓闯入学校,殴打学生”,我们也要知道他是谁,又是什么样的资历。这个人叫刘百昭。仍以《民国名人大辞典》中的记载为准。

章士钊(1881—1973):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81年(清光绪七年)生。幼年在家读私塾。16岁在亲戚家为童子师。1901年寄读于武昌两湖书院,后执教于朱启钤家私塾。次年入南京陆军学堂学军事,后进上海爱国学社。1903年5月,在上海任《苏报》编辑;同年冬,与黄兴等组织华兴会。1904年2月,参加华兴会,并与杨守仁等在上海建立爱国协会,任副会长。1905年东渡日本,入东京正则学校习英国语文。1908年赴英国入爱丁堡大学学法律、政治。1911年武昌起义后返国,1912年春抵南京,受黄兴、于右任之邀任上海《民立报》主笔,同时兼江苏都督府顾问;9月又与王无生另创《独立周报》。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7月任讨袁军秘书长。二次革命失败,逃往日本。1914年5月,在东京创办《甲寅》杂志,倡共和政体,反对袁世凯;7月任欧事研究会书记。1916年5月,肇庆军务院成立,任秘书长,并兼两广都司令部秘书长;6月黎元洪继任总统,赴北京与黎洽商善后。1917年11月,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院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并被选为国会众议员。1918年5月,任护法军政府秘书长。1919年在上海举行南北和平会议,被选为南方代表。1921年春,赴欧洲考察政治。1922年归国,任北京国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1924年11月,任段祺瑞执政府司法总长。1925年4月兼任教育总长;7月发行《甲寅》周刊;9月辞职赴沪。

杨荫榆(1884—1938):

女,江苏无锡人,1884年(清光绪十年)生。1907年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13年毕业。1918年赴美国留学,入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于1924年2月,任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1925年8月去职。



   编辑: 徐会玲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原文TAG:正义,历史教育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