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随春运而来的危机,除了源自大自然的风雪,也隐藏在管理细节之中。否则,为什么会有一年一度的“危机管理”?为什么每年春运都像是一场涉及全国的“战役”?问题是,这场“战役”通常是在春运来临时热身,在春运结束后淡忘。如果没有制度上的跟进,如果连买票难、进站难、出站难这样的问题都不能有效解决,那么一年年春运的紧张与危机,便会在所有管理者与公民的眼皮底下再度呈现
温暖所有“在路上”的人们
今年的春运形势“雪上加霜”。来自交通部的统计表明,近日湖南、湖北、贵州、安徽、陕西、江西、江苏的部分高速公路都因积雪或冰冻,采取了临时交通管制或封闭措施,导致车辆严重拥堵。在广州,《南方都市报》1月27日报道,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及附近的旅客达到15万人。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集中除雪设施和融雪物资,在积雪结冰的公路上除雪。湖南等地交管部门启动了恶劣天气道路紧急预案,广州市也决定启动异地安置应急预案。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对身处转型时期的中国人来说,社会由封闭而开放,“出门难”和“回家难”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然而,近三十年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取得令人赏心悦目的成就,正是得益于人们在不同的城市或者城乡之间的流动与游走。
如杰克·凯鲁亚克在其小说《在路上》中所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中国正在建设一个“在路上”的社会,一个朝气蓬勃的社会,一个有希望的社会,因为“在路上”不仅是一个开放社会应有的旖旎风景,也是其能够有所成就的必备条件。只是,春运以一种苦涩的口吻叙述了这个转型时代特有的艰难。
凡挤过春运的人,凡在春运期间“拜”过票的人,多会谈春运色变。对他们来说,春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恐惧,是一种年年高企的“民生痛苦指数”。
今年春运,雨雪霏霏,春运综合征被放大。在冰雪冻雨之间,人们期待政府及社会各界伸出救援之手,让所有困于雨雪之中的共和国的游子,在其回家的旅途之中感受家一般的温暖。诚然,当务之急是确保站区公共安全,有序地对滞留顾客进行转移,并且不遗余力地帮助滞留的旅客能够安全返乡。然而,有关这场民生危机的反思,却不能止于雪霁雨歇时。
此番随春运而来的危机,除了源自大自然的风雪,也隐藏在管理细节之中。否则,为什么会有一年一度的“危机管理”?为什么每年春运都像是一场涉及全国的“战役”?问题是,这场“战役”通常是在春运来临时热身,在春运结束后淡忘。如果没有制度上的跟进,如果连买票难、进站难、出站难这样的问题都不能有效解决,那么一年年春运的紧张与危机,便会在所有管理者与公民的眼皮底下再度呈现。
所谓“危机”,既意味着危险,也意味着机遇。以社会进步的名义,相信在经历了这场雪灾之后,管理部门应对下一场风雪的能力将有所加强。假如各个职能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各尽所能,紧密配合,打破条块分割,主动通报情况,发布有效信息分散客流,科学调度,加大运力配置,团结协作,共御灾害,灾难的损害会降到最低限度。
比如,妥善安置暂时滞留的旅客,定民心,顺民意,显民本;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带头到受灾第一线去,到灾情严重的地方去“雪中送炭”,去现场办公;利用新闻媒体的传播优势,建立及时、通畅、真实的信息沟通渠道;同时,受灾的群众需要随时听到政府和外界的声音,各级政府更需要随时随地了解灾情,以便有效决策。
雪灾几十年没遇见过,南方各省准备不足,各种设施的建设没考虑可能发生的灾难。京广线的电线被雨雪冻断,这在北方是不可想像的。这个教训必须汲取,以做到防患在先。
然而,对一年一度的春运“危机”,更该引起高度重视。那些持续经年的公开性危机,对社会的损害与吞食,远甚于不期而至的、偶然的暴风雪。
相关评论:
政府
期待
背景
作者:
新京报社论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