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料:柳传志:充满联想的中国企业教父
2009年08月23日 18:02南方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978年,他在寻寻觅觅

回望柳传志走过的道路,他可以对自己的人生有多个选择。他的表达能力很强,可以去做演讲家;他文学功底好,可以去当作家。可是,这位出生于旧中国动乱年代又饱受新中国初生期动乱之苦的人,却成了一个科学研究室的科技工作者。直到1984年,已经年满40岁的柳传志,还和未来的中国企业领袖、中国企业“教父”不能画上等号。

他下放劳动过,他有一阵子一直发低烧,查不清原因,但他却一直坚持劳动。即便到了1978年,科学的春天已经到来,已经34岁的柳传志没有事业规划,到底往哪个方向走,柳传志此时心里并不是很有数。

追寻柳传志在1978年做什么,又是怎样,就像追问北京西北角的中关村,1978年怎么样?那时的中关村是什么样子?柳传志和中关村,一个人和一个地方,命运联系得那么紧密。1978年后的几年间,中关村风起云涌,已经如春潮般出现了上百家高新技术公司。可是这时,联想集团的前身中科院计算机新技术发展公司尚未创立,大家还都在摸索之中。

1984年,不惑之年始创业

1984年,是中关村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柳传志和他的几位同事把办公桌安在计算机所的传达室,他们也想赶一回热潮,走出计算机所大门,办起公司来。

这一年,邓小平突然决定到南方看看,改革的热情已经高涨。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周光召问柳传志的打算。柳说:“我们将来要成为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

不知道今天的柳传志对这句话作何感想。计算机所给了20万元,11个年届40岁的人,此时并不明白该怎么做。柳传志骑着自行车在北京城里转悠了几个月,他实在找不到公司该做什么项目,已经有人提出了把中关村打造成“中国硅谷”,这似乎与他还不相干,因为他这时还没表现出未来跨国大型集团企业领袖的运筹帷幄。

20多年后,那位提出做“中国硅谷”的人距江湖渐远,骑着自行车找事儿的柳传志业已在中关村众多企业中的大佬位置上呆了多年。这与那个曾与斯坦福大学的车库相提并论的传达室是那样格格不入,恍若在不同的星球。

开张一个月,被骗走14万元

中国企业管理“教父”走过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联想的道路也同样是荆棘遍地。计算机所给的20万元钱,当时的电脑7万块钱一台,只能买3台。可是,很不幸的是,公司仅开张一个多月,还被人骗走了14万。挨过了困难的1984,1985年初,中科院给他们带来了第一笔大业务。中科院买了500台IBM电脑,验收、维修和培训的业务交给了柳传志他们,从而带来了70多万元的服务费。柳传志因此也与IBM中国代表处搭上了关系,这为20年后联想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事业部埋下了伏笔。

柳传志初创联想的一个成功手笔就是说服了倪光南加盟。“我保证你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变成产品。”这是柳传志说服曾在天津一起下放劳动过的倪光南的话。倪光南的联想I型汉卡当年销售300万元,联想也从而成为了未来“世界三大PC制造商之一”公司的名字。

这家公司同时成长为“两届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这一切又都与柳传志越来越凸显出的超人的管理能力紧密相关,这家公司在上世纪打出了广告语“如果没有联想,人类将会怎样?”这是曾饱读文学书籍的柳传志的豪气干云的诗意表达。

2008年,联想打进世界500强

联想正式走向壮大是从创新开始的,柳传志认为,科学技术不仅要应用于产品的开发阶段和销售阶段,还要延伸到产品的生产、加工、开拓市场和售后服务等每个环节。这就是柳传志提出的创新,他生动地将“技工贸”创新为“贸工技”,反其道而行之。这使联想在上个世纪末飞速发展,于1998年达到百万电脑产量。从这年开始,庞大的联想专卖店体系开始建设。

在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2008年度全球企业500强榜中,联想以167.8亿美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499位,成为第一家进入榜单的中国民营企业。

另一角色:投资家

2002年,柳传志出席党的十六大,这时,他已经有了另一个角色:联想控股总裁,成了一名资本投资者,对起旗下的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等子公司进行宏观管理。

柳传志想把一个中国企业发展为世界影响力的“航空母舰”,他将成功寄望于国内经济政策的不断放开,市场规则的不断规范化,他认为他的企业与中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是那样合拍。

<< 上一页12下一页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柳传志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