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精神代代传 ——写在大庆油田发现五十周年到来之际(上)
2009年09月09日 08:31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大庆油田萨尔图采油区一瞥。

庆 轩摄

1959年9月26日,共和国听到一大喜讯:位于松嫩平原上的松基3井,喷射出黑色的石油。我国发现了一个大油田——大庆油田。

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期,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挖“地窝子”、建“干打垒”,用人拉肩扛、破冰取水、人拌泥浆池的大无畏精神,一举改变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落后面貌。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至今还让人们激动不已。

大庆因油而兴,因人而旺。弹指一挥间,大庆新老石油工人用他们感天动地的言行,书写出一个伟大的民族精神——大庆精神。

50年后的今天,记者沿着象征铁人47年不平凡人生历程的台阶,走进铁人纪念馆。一群顶天立地的人,一个个波澜壮阔的场景,如诗如歌,唱响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赞歌!

铁人的传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近日,记者来到大庆油田“王进喜钻井队”——1205钻井队第十九任、现任队长胡志强的家。1994年,从大庆石油学院钻井工程专业毕业的胡志强分到大庆油田。2003年,他因工作扎实、表现突出,被调任1205钻井队党支部书记。

胡志强轻轻地说起老队长王进喜和1205钻井队。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1959年,他作为石油战线的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群英会。当他看到大街上的公共汽车顶上背个大气包,奇怪地问别人:“背那家伙干啥?”人们告诉他:“因为没有汽油,烧的煤气。”这话像锥子一样刺痛了王进喜。

1960年初,数万名石油大军从祖国四面八方挺进东北大平原。一趟列车载着30多条西北汉子向东北驶来,他们就是1205钻井队的。这支队伍于1953年9月在玉门油田组建。王进喜是1205钻井队第三任队长。

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最高纪录是多少?——后辈的队员们始终记得王进喜到了大庆,一下火车就问的那三句话。

王进喜为祖国的“贫油落后”着急,他说“恨不能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王进喜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响亮口号。在随后的10个月里,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和1202钻井队,克服重重困难,双双达到了年进尺10万米的奇迹。

一天,突然出现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当即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成袋的水泥倒入泥浆池却搅拌不开,王进喜就甩掉拐杖,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井喷终于被制服。

大会战初期没有汽车、吊车,老队长就带领全队硬是靠人拉肩扛,把钻机和设备从火车上卸下来,运到井场。打井没有水,他们就破冰取水。一连数天,王进喜没有回住地休息。房东赵大娘说:“大娘活了大半辈子,除了那些打鬼子、打土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以外,没见过这么拼命的人。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

“铁人”名字从此喊响了祖国大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50年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已成为大庆石油人的内在品质和推动油田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2007年的一天,大庆油田龙南体育馆坐满了身穿红、白、蓝、黑各式服装的石油工人。身披彩带、胸戴红花的新时期五大标兵走进了会场,他们是“铁人精神的传人”李新民、“勇攀高峰的钻井专家”张书瑞、“开拓市场的闯将”谢宇新、“油田建设的尖兵”冯东波、“爱岗敬业的环卫女工”徐洪霞。宽阔秀美的铁人广场上,站立着大会战时期五大红旗标兵的雕像: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

人们从大庆英雄谱上可以看到:从上世纪60年代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五面红旗”,到70年代以“钢铁钻工”吴全清为代表的21名模范标兵;从80年代以申冠为代表的十大典型,到90年代以马军为代表的“十佳百优”职工;从以“新时期铁人”王启民为代表的“六大标兵”,到今天的“新时期五大标兵”。正是这一代又一代英雄模范,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面红旗”之一、83岁的马德仁格外激动:“大庆不仅出油,更出人才。铁人的传人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啊。”

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被病魔夺去了生命,终年47岁。他的誓言,一直激励着大庆石油职工奋勇拼搏,慷慨奉献;他唱响的大庆精神,感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人们。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汪 波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