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的1994:联想“柳倪之争”
2009年09月07日 10:19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联想的“柳倪之争”

1994年2月14日,这个西方人眼中的情人节,北京中关村的联想公司显然也在体味着甜蜜。就在这一天,联想的股票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而另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是,10岁的联想,销售额已经超过了长城,北大方正,浪潮,四通等竞争对手,成为中国最大的计算机公司。双喜临门,公司上下沉浸在一片兴奋和自豪的氛围中,公司创始人柳传志和几个公司高管却是忧心忡忡。

1991年,一场计算机产业的“黑色风暴”席卷欧美,数以百计的电脑厂商不是倒闭就是亏损。就连联想一直仰望的业界泰斗IBM也不能幸免,最终,它裁减了4万人,才勉强维持住不到1%的利润率,而康柏的总裁也因为股价大跌70%被迫辞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却正大刀阔斧地拆除计算机行业的贸易壁垒,大门打开后,中外电脑生产企业开始短兵相接,很快,包括联想在内的国内电脑企业就发现,它们已经被卷入了一个自己不熟悉也无法把握的全新的竞争格局。

面对国际巨头的长驱直入,尽管93年联想销售额首次排名国内企业第一,但却是10年来第一次没有完成自有电脑销售指标。就在这时,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暴在联想爆发了。即便是多年以后,仍然有太多的争论和话题围绕着它,成为了中国企业史上的一个公案。

倪光南的加盟彻底改变了公司的航向,联想终于有了自己的“技术名片”,出于尊敬和公司形象的考虑,柳传志随即发起了一场造神运动。而为了维护“神”的威信,柳传志甚至不惜损伤自己的权威。联想的总裁和总工程师,这对亲密无间的“双子星座”当时成了很多企业的榜样。然而,就在94年,在国际市场上,未来IT领域的霸主微软发起了一场颠覆性的变革,这也让联想汉卡的销售大受影响。

94年前后,倪光南奔波于上海,香港等地,广揽人才,成立“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他对这项被称为“中国芯”的工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不过公司的常务副总裁李勤却让一腔热情的倪光南碰了个钉子。听惯了“是”的倪光南自然不甘心就此罢手,于是,他直接找上了柳传志。让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这一次,柳传志的回答虽然委婉,但竟然是“不”。

这件事情之后,两人的关系迅速恶化,联想的每一次工作会议都成了两人的争吵会,柳传志认为倪光南是在“胡搅蛮缠”,而倪光南则说,“我永远和你没完。”他开始向上级控告柳传志作风霸道,进而控告他有严重的经济问题。曾经亲密无间的“双子星座”就这样走到了你死我活的悬崖边。

这场争吵一直持续到了1995年。这期间,倪光南以一个技术专家特有的坚持和执拗寄出了一封又一封的告状信。这份就是倪光南当年写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熔基的信,信中,倪光南甚至把他认为包庇柳传志的中科院院长周光召一并告上了。而作为企业经营者的柳传志,而作为企业经营者的柳传志,却趁着这段时间以一个漂亮的“病床外交”获得了联想内部几乎所有高层管理人员的支持。

最终,中科院派出的工作组调查认为,“没有材料证明证明柳传志同志存在个人经济问题”至此,胜负已渐渐清晰起来,95年6月30日,联想董事会同意免去倪光南同志联想集团公司总工程师职务。就在那次会议上,柳传志看着眼前的这份发言稿几度落泪。

在1994年,“柳倪之争”并不是一独特的事件,它其实是“中国制造”走到一个十字路口时的彷徨与争执。

从“柳倪之争”一开始,媒体就把这解读为“市场派”与“技术派”的一次决斗。在摆脱了倪光南的束缚后,联想上下统一了思路,开始在市场和营销的道路上发足狂奔,1994年,柳传志放手一博,任命杨元庆为联想电脑公司总经理。在他的带领下,当年联想自有品牌电脑销量跻身中国市场前三位。杨元庆也因此被誉为“销售奇才”、“科技之星”。

作为联想路线之争的失败者,倪光南似乎并不后悔,他依然坚持着他技术至上的想法,哪怕缺乏支持者。当年尚未完全成熟的联想最终还是选择了“贸易”“制造”“技术”的发展优先次序,循着这一发展思路,联想逐步成长壮大,并在2005年一举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无独有偶,海峡对岸的电脑业巨头宏基,当年也作出了和联想类似的选择。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