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冷门”专业的招生实验:哲学在寻找心甘情愿的门徒
2009年09月07日 12:50本报记者 张国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陈建洪说,国外不存在这种明显割裂的情况,从小到大,人们对哲学这门学科的认识是连贯的。海外高校传统人文学科的求学人数也相对较少,但都是自愿申请来的。

著名哲学家、南开大学教授陈晏清半个世纪前升入中国人民大学,任选专业,他选哲学。从当年录取分数上看,“最高是哲学,最低是会计”。

据他观察,变化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哲学的受欢迎程度逐渐降低,“经济繁荣,哲学贫困”的说法开始流行。因为“无用”,哲学成了没有效益、不值得考生和家长“投资”的专业。

他听说,如今人大的录取分是“会计最高,哲学最低”,跟过去恰好相反。

“哲学,作为一种个人求知的兴趣,学生可以接受。但作为一种职业选择,他们的考虑会很多。在大学里,大家愿意选哲学系的课,但是要他选哲学作为专业,那就难了。”陈晏清说。

这位教授感慨:“现在是兴趣服从利益了!”

让适合学、愿意学哲学的人进来

在夏令营里,陈建洪发现了十几名“很厉害”的学生。他们可以同老师谈哲学家尼采,谈哈贝马斯,谈罗尔斯,头头是道。这个发现,让老师们很受鼓舞。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蔡淞任是其中一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发现自己对哲学和生物学的兴趣都很强烈。他说:“我有志于学哲学。不管考什么大学,我都会奔着哲学系去。不看学校知名度,看哲学学科的实力。”

蔡淞任的哲学之梦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虽然经过了“长期斗争”。

鉴于家长往往左右着学生的志愿选择,哲学夏令营为到场的十几位父母留出了席位,请他们全程参加。有的家长当场表态——以前对哲学的理解很窄,这次听了一些东西,我们会鼓励孩子报考哲学系。

闭营了,有学生走到车站就哭了起来,打电话向老师保证,即使不能通过自主招生,自己明年也要考哲学系。

眼下,老师们都很期待,明年会不会在新生当中真的见到他们的面孔?

他们决定把哲学夏令营办下去。当然,“最理想的是没有加分政策,也能吸引到这些人来”。为了避免那些喜欢加分而不是哲学的学生,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赵桂敏说,通过哲学夏令营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并且考入南开的,原则上不允许转系。

毕竟,在这场招生实验里,学生与专业适合与否,是首要因素。

陈建洪总结:“夏令营就是让他们在认知的基础上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选择。让适合学哲学的、愿意学哲学的人进来。”

<< 上一页12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国   编辑: 缪汶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