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诞生记:拿什么来吸引80、90后?
2009年09月04日 11:18三联生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唐国强:我追求的是“神似”

电影《建国大业》剧照: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与张国立扮演的蒋介石

电影《建国大业》剧照:唐国强扮演的毛泽东

演员唐国强 摄影:蔡小川

1996年,唐国强在翟俊杰执导的电影《长征》中第一次扮演毛泽东。当年翟俊杰说:“此前,共有8位资深演员要演这个角色,但我都说:‘容我再考虑考虑。’选唐国强,首先是我考虑到年龄段。毛泽东长征时是41岁,而唐国强正当42岁的盛年。再有,就是唐国强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已变得更深沉,少了浮躁。让他在片中讲普通话,也是考虑到从人物的内心出发,向人物性格与个性的深层开掘,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外形。”

今年9月,由唐国强担任导演与主演的国庆献礼剧《解放》将在全国播映,这是他第五次塑造毛泽东的形象。电影《建国大业》拍摄中,唐国强是扮演毛泽东的不二人选。

采访中,唐国强说,他演出毛泽东,追求的是“神似”:“这么大一个屏幕,仅仅追求形似是不可能的,更多的是追求一个神似。”追求“神似”,唐国强由此展开了他对饰演毛泽东一角的叙述——

记者◎马戎戎

“我不是特型演员,我是一个演员”

1996年,在电影《长征》中,我第一次演毛泽东。当时接这个戏也是有压力的:古月他们都演过了,而且老百姓们都承认。作为一个后来者,你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观众不会认可。一开始从心理上就败了三分,那么就只能从戏上下工夫。我干脆就撇开这个角度像、那个角度不像的问题,更多地去接近这个人物,从状态上得到一种认可。这就是神似的东西。这是其一,其二是前面扮演过的演员总是想从腔调上进行模仿,一开口就说湖南话,不管是湘潭话、长沙官话还是韶山话,只要是湖南腔,那就是主席。这就又带来一个误区,一些老同志听过主席讲话,见过主席,他们会先不看,只闭上眼睛听。但是,艺术欣赏不能够仅满足于闭上眼睛听,并不能满足于某个角度挺像。大家在参考毛泽东造型的时候,首先参考的是照片。可照片都是毛泽东在微笑的,没有他发怒,没有他流泪的。另外一个不合理的,在于它违背了艺术创作的规律,要是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那就应该说普通话,不要说家乡话。比如说有一部电影叫《毛主席和他的乡亲们》,毛主席说湖南话,乡亲们都说普通话。那这到底是不是乡亲们?或者还有的影视作品:邓小平在说四川话,刘伯承在说普通话。难道是谁官大,谁说家乡话?照这样,影视作品里的孙中山就应该说广东话,那根本就听不懂。

所以说,我觉得影视作品在塑造历史领袖的时候,一开始走入了一个误区。

我从第一次扮演毛泽东开始,就说普通话。我觉得这是走了一条比较艰难的路,但它是真正的艺术创作之路,而不是图一个近、贪一个巧。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

第三,我是一个熟面孔。我如果是一个生面孔,从来没有演过别的戏,一出来就演主席,观众没有其他的参照物,会比较容易接受。但我是一个熟面孔,我演过《小花》,那时大家说我是奶油小生,是偶像派;我也演过“诸葛亮”,演过“雍正”。甚至连主席的女儿都说:“唐国强是演雍正的,能演我爸么?”——从一开始,观众对我就抱有了很大的疑问,这个疑问就很难取消。因为我塑造过很多形象,观众看我的时候,需要把我以前的形象都撇掉,才能进入毛泽东这个艺术形象的审美。

这三点对我来说就是三方面压力。但好在《长征》是电视剧不是电影:20集电视剧还得播10天吧,40集电视剧就得播20天吧?我今天改变不了你,我20天慢慢慢慢改变你,逐渐逐渐观众就跟着剧情走了。开始跟着人物思想、性格,就开始追着这些细节走了。到现在从“唐国强能演吗?”变成了“唐国强能演别的吗?”

这就是演员的悲剧——你好不容易把观众拧过来了,结果就掉进新的这个坑里去了。所以我说,我不是特型演员,我就是一个演员,我就是在屏幕上或者银幕上塑造一个领袖的形象。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戎戎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