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热议教师节"献礼" 成都教师怀念旧时真情
2009年09月10日 08:48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教师节的送礼问题在网络上成热帖:礼赠老师从最初的真情、尊敬到如今的功利、尴尬

礼赠老师

古时 老师过集市时,沿途摊贩会赠与小东西,以表敬意,不管有无孩子拜其门下。

60年代 有时从山区进城时,给尊敬的老师捎些土产,如花生、鸡蛋。

现在 9月10日前,网上早就炸开锅了,QQ签名也变纠结了:送礼到底送啥子?

“教师节到了应该给老师送礼吗?”“教师节送礼我们应该送什么”“教师节礼品选购指南”……还没到9月10日,这样的问题就已在网络中让很多人纠结了。早几天文静的QQ签名就变了:“教师节是不是该送老师花呢?中秋节送月饼老师会不会怕胖哦?”朋友们忍俊不禁,对文静来说,这却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教师节当头,“送礼风”被推到风口浪尖,家长被迫“献礼”?教师职业没有了荣誉感,感觉不被尊重?互相指责,到底谁被谁左右?昨(9)日一名从教42年的老教师从“送礼风”中,解构两个群体的社会生态关系。

成都教师:

怀念60年代的真情

(那时也遇赠土产,却感觉是来自真诚的礼貌和敬意)

董池从1963年开始教书,2005年9月正式退休,小学、中学、高中,在成都有整整42年的执教生涯。

董老师说,尊师重教是中国传统。古时给授课口渴的老师端上一碗水,老师路过集市时,沿途摊贩百姓都招呼,不管有无孩子就读于其门下,大家都会赠与一些小东西表达敬意,却不提其他。

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董池执教时也有这种感受。那时物资贫乏,遇见的是赠小东西。有些山区家长进城来办事,就给老师带来土特产,如花生、鸡蛋。“能感觉到热情和淳朴,对老师的那种礼貌和敬意是发自内心的。”董池回忆道。

送礼风越演越烈

(经济条件好了,升学竞争也越发激烈,家长想尽办法要把“意思”送了才安心)

董池不回避“收礼”的事实,执教生涯中,他也收过。一年又一年,随着人们的生活变好,新老师也不断到来,家长们送礼也更花心思了,“经济好了,还送过去的东西,家长们担心会不会被嫌小气。”过去,遇见老师,大方赠小东西,现在,家长持礼物,悄然登门拜访了。“我个人也很注意,但是推脱不了,也有接受家长的一些小礼物。”董池说。“送礼风越演越烈。”董池认为,这跟升学的竞争越发激烈有关系,家长担心孩子不被教师和班主任重视。“就会想到意思意思。这种功利心越来越强,目的性越来越明确。老师不要,他们也非要想尽办法,用不同的方式,把‘意思’送了才安心。”

成都家长

娃儿说别家都送了我就想:遭了

(年轻爸爸已准备一直送礼到孩子高中毕业,“还是送,我自愿的”)

文静的小孩才上幼儿园,文静想了半天,准备给老师送花,可还是忐忑不安,“教师节过了就是中秋节,很多家长都想着一并送份大礼。”

27岁的年轻爸爸余向已经想好了,“我送礼啊,怎么会不送?”他回答得很坦然。2个月前,他的儿子刚进成都市一家著名的机关幼儿园。余向说看其他家长都送,自己也开始送。“孩子回来说,班上谁的家长给老师拿东西了,我就想,遭了,我落后了。就开始思索,送什么呢。”余向也想着给老师送礼了,老师对孩子好一些,也心安。他说,已做好了准备,孩子的小学、中学、高中,他将一路“送礼”去联络感情。“还是送,我自愿的。”

坏风气是因家长目的性太过

(“家长之间一直在攀比,深怕落后,觉得这个落后了,孩子也会落后了”)

余向从工作上偶尔可得到演唱会的票,“朋友才问我要了2张票,送给他孩子的老师。”

网上说,如今家长们讨论如何送礼但其实表现的是对老师的鄙夷,余向觉得太极端了。“我觉得不用看得太严重了,像我们经济允许,送小礼物,是与老师的感情交流。”余向说,“像过年过节,你与亲戚相互送礼物,也是感情交流。”

但余向又承认,这种风气主要还是“家长”造成的。“一些家长的目的性太‘过’,我给你红包,你就必须怎么怎么。”“家长之间也一直在攀比,深怕落后,觉得这个落后了,孩子也会落后了。”

教师心声:别拿得心安理得 别送得心安理得

谢柯是成都某小学的老师,进入教育行业才一年,遇到过少数家长的拜访要求或 “意思”,她也很委婉地拒绝。这个年轻的教师说,去年教师节,孩子有送卡片给她,还有孩子用零花钱买了一盒十几元的巧克力给她,她觉得非常珍贵。董池任教期间的教师节,学生们有一个好习惯,全班学生买一张卡,所有人签名,送给他。“现在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发电子邮件,短信,或者是电话。”

“当然也会有某些老师拿得心安理得,家长送得心安理得”,退休教师董池认为:要刹住如今的送礼风,相关部门、媒体都要有正确导向,对教师的尊重,应该重精神轻物质。“家长和教师需要认识到:教师对师德的尊重,家长对教师的尊重,才是唤回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尊重。” 第E日记者谭晓娟

龙滩乡保洞村村小是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最偏僻的村小,伍良明和冯家琴夫妇是这所“夫妻学校”仅有的两名老师。 保洞村村小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华蓥山深山里,在这里上学的40多名孩子中,一半的孩子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伍良明夫妇以前每次到中心校开会,要步行30多里山路,即使两年前通了乡村公路,坐车也要颠簸一个多小时。这所村小的校舍也十分简陋:一排三间平房,两间是三个年级合用的教室,一间是伍良明夫妇的住房兼办公室。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伍良明1988年底被调到保洞村后,一干就是21年,如今已经59岁。1993年,他还说服妻子放弃生意,来到这里当临时代课老师。 伍良明和冯家琴夫妇把学生们当作自己的孩子,耐心教导,让这个偏僻贫困的小山村走出了一个个大学生,伍老师也连年被广安区评为先进教师,2004年还获颁“四川省首届优秀乡村教师怡和烛光奖”。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谭晓娟   编辑: 李志题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