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川阳子:日本老龄化社会对中国的启示
2009年09月29日 08:19第一财经日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今年3月,我再次探访号称“长寿岛”的濑户内海边的一个叫“周防大岛”的岛屿。那是濑户内海上的第三大岛,面积128.31平方公里。岛上战后最多时曾有8万多人口,而到2007年末只剩20984人,65岁以上高龄者则达到45.8%,其中22.3%是单独居住的老人。在岛上,我看到街上行人稀少,难得见到年轻人,街边的店铺也鲜有客人。为了节省政府开支,本来的4个区现在合并成了一个区,学校也只剩下一所,政府鼓励人们汇聚到一起居住,岛上野鸭、水鸟、狸等野生动物越来越多。

这是不是就是日本正在到来的老龄社会的缩影呢?而这,难道不是中国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的将来吗?笔者以为,面对即将到来的老龄社会,中国应以日本为镜鉴,早作准备。

考察日本的老龄化社会,呈现出一些典型的特征。

首先,是劳动人口呈减少趋势。

与社会老龄化相伴随的,一般是“少子化”(即出生率下降)、劳动人口减少。日本2009年6月的劳动人口占比约64%,再加上年轻人进入劳动市场的时间推迟,更加剧了劳动力不足的程度。这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老龄人口的增长会改变人口的抚养比,被抚养人口的增加会加重现有劳动人口的负担。我们发现,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单身、丁克一族在增加,有子女家庭在减少。自1980年以来,日本家庭中有子女的家庭呈大幅减少态势:日本2005年有子女的家庭(包括单亲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38.3%,预计2010年将占36.9%,2030年为32.2%;而2010年在65岁以上高龄者家庭中有子女的将只占22.3%(出处:《日本的家庭数的将来预计》2008年3月)。

在老龄化社会中,家庭结构几乎都将循着同样的变化路径前行。这一家庭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冲击传统的“养儿防老”的观念。

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极大地削弱了家庭的养老功能,因此,人们不得不向社会购买各种专业服务,以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

其次,老龄化社会中,人们为养老不断提高储蓄比例。

当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不完善时,“存钱养老”是人们不得已的选择。在日本这个一向被称为社会福利保障好的国家中,政府养老金账户赤字高达10兆日元,于是不断减少给付金额,这导致人人自危,不得不从年轻时就开始未雨绸缪、自筹养老资金。一直以来日本60岁以上的高龄者族群的储蓄占全国个人金融资产总额的大半,2007年的数据是54%,约为756兆日元,其中被指为“过剩储蓄”的金额约计100余兆日元(出处:《NIRA研究报告书》2008-11)。但是由于退休金替代率的逐年降低,“存钱养老”的趋势还会加剧。

而高龄者的高储蓄低消费,无疑将对GDP造成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所以,作为中国应及早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使人们敢于消费。

面对以上老龄化社会的特征,笔者以为,中国应该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准备。而中国的银发产业,也大有可为。如果能够为高龄者提供其所需的产品和服务,就既能有效带动高龄者消费,又能够增加就业,给国家经济带来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循环。

人口老龄化客观上会要求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以满足老年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求。例如发展养老设施产业,增加老年人所需要的社会服务业等。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有数据称2009年中国的老年消费市场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随着老龄人群的激增,对于社会公共设施的要求也会提高,最典型的是对于无障碍化的要求。例如在日本,公交车是有内置式轮椅升降机的,绝大部分的公共场所(公厕、楼梯等)安装有低位扶杆。甚至连交通信号、交通规则等都必须作相应调整,例如设置行人按钮、红灯时车辆全停止(包括拐弯)等。

所以说,银发产业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也具有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保障他们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功能,是对社会保障的有益补充。笔者以为,只有银发产业和它带动的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健康发展,才有利于保持社会和谐和经济繁荣。

(作者系日本养老产业专家、阳子企业管理公司执行董事,yokomak@hotmail.com)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鞠川阳子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