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开放全记录
2009年03月01日 11:50新闻午报 】 【打印已有评论0

1979年7月15日,人民大会堂正式对外开放。

从此,每天约有三四千名游客进入大会堂参观。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9年7月15日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到2004年10月底,25年间共接待海内外参观者5040多万人次。

有人质疑“人民大会堂 还是人民的吗”?

其实,1979年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那并不是它的第一次。

早在20年前的1959年,作为向建国十周年献礼,人民大会堂正式竣工建成。当时,除了党和国家的政治活动外,大会堂每周都设有一两天的开放日,让普通老百姓可以走进这个神秘的殿堂,一饱眼福。

“都是单位发票去参观。”家住西交民巷的李建华老人回忆,人民大会堂建成后,北京各单位团体都组织参观,先是机关,然后是厂矿,再是街道。有的人在参观的前一个晚上就激动得睡不着觉。

“那时不收费。”一名70多岁的高检退休老干部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每逢节日大会堂都会有活动,各大单位都会发票,“还举行套圈等游戏”。

不过,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天安门广场红旗漫天,人民大会堂却被封闭起来,只用于举行大型会议和中央领导人办公、接见活动,不再对外开放。

在西交民巷老住户的印象中,距他们百步之遥的大会堂突然神秘、陌生起来。一道铁护栏横在大会堂东门外的广场上,警卫线则一直向东延伸到广场西侧的马路沿上,大会堂四周平时遍布岗哨,不准群众接近。

“领导都怕出事。”人民大会堂管理局退休人员刘老先生透露,当时社会局势比较乱。

就这样,人民大会堂对普通老百姓封闭了10余年。

“文革”结束后,一句话逐渐在人民大会堂内流传起来,“人民大会堂还是人民的吗?”更重要的是,一些中央领导对此也颇有微词,“几次会上会下都提起过。”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人民大会堂封闭的做法,再次遭到一些老同志炮轰,再次提起这句话。

情况在1979年1月27日晚发生了变化,中断了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邓颖超代表党中央宣布:“人民大会堂将向各界群众开放。”

农民参观大会堂: “庄稼人能有今天,知足了”

“排队参观的,人山人海。”李建华老人仍记得1979年7月15日的情景,队伍从大会堂的东南门一直排到天安门广场中间,大概能有上千人。

那天,人民大会堂正式对外开放。

西交民巷居民老王每天都去天安门广场遛弯,7月15日那天,他看到很多人在广场排队,上前打听才知道人民大会堂开放参观。

“门票两毛钱。”他说,自己一辈子都会记得这个价格,因为那天遛弯身上没装太多钱,就剩两毛钱了,而当时的烧饼是5分钱一个。

人民大会堂内的红地毯就把老王惊呆了,“楼梯上都铺着,的确比家里的房子好。”

他记得,在万人礼堂“江山如此多娇”图画前,还开设了两个摄影点,收费拍照。不少外地的农民都来参观,在大会堂内边走边感叹:“庄稼人能有今天,知足了。”

当时,大会堂开放供参观的除了中央大厅、万人礼堂、宴会厅、迎宾厅之外,还有湖南、广东、四川、辽宁、台湾等厅。不过,许多人提意见说,开放的太少了,各地的群众都想到自己家乡的厅去看一看。

1979年9月1日《人民日报》的一篇报道,解释了“开放太少”的原因。

原来,当年“扫四旧”之风和极左思潮遍及全国的时候,大会堂也未能幸免,有些厅室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厅室除留下一架屏风之外,四壁空空。著名国画家潘天寿、吴作人的作品,被从墙上弄下来,弃置于仓库十年之久。有些家具被私人占用,布置在台湾厅内、用台湾草编织成的一些沙发,也被江青占为己有。

青海厅一幅大型挂壁国画《祁连新貌》,被“四人帮”中的一名成员搬到清华大学去装饰他的“接见厅”,直到1979年上半年才找回来。北京画家俞致贞创作的大型屏风重彩工笔画《荷花》,被重新“发现”时,已经“变”成了一幅大语录牌。

尽管如此,公众参观的兴致还是很高。开放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大会堂接待国内参观群众130多万人次,华侨及港澳同胞13000多人次,外宾3000多人次。

涉足商业活动 帕瓦罗蒂举行个人音乐会

大会堂对外开放,受益的不仅是老百姓。当时每张两毛钱的门票费用,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可以减轻大会堂的经费压力。

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的大会堂,主要维护修缮费用由中央和各省市拨款,但日常维修,水、电、暖等仍是不小的开支,“经常感觉行政经费比较紧。”一名管理局办公室的退休干部说,人民大会堂的门票,以及在大会堂内开设的小卖部等收入,使大会堂在交水、电、暖等费用时不再“那么捉襟见肘”了。

人民大会堂的主管部门几经变换,先后归属国务院、北京市委、中共中央办公厅,现主管部门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

门票和小卖部初见成效后,人民大会堂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大会堂管理局曾向主管部门中共中央办公厅递交过一份“五年改革设想”,希望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力争5年内达到行政经费自给自足。

“这是受了小卖部的启发。”一位曾在大会堂负责餐饮的工作人员说,门票和小卖部搞活后,其他部门也纷纷要求搞活。

这种情况下,人民大会堂又陆续开放了国宴服务,场地租赁服务等。至此,人民大会堂作为一些公共活动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某种意义上真正成为了人民自己的“豪华客厅”。

值得一提的是,世界著名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1986年7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个人音乐会,成为第一位在大会堂演出的外国人。

据当时大会堂工作人员称,那场演唱会的门票价格几百块,相当于老百姓好几个月的工资,但当晚的人民大会堂爆满。此次经历给大会堂举办商业演出提供了信心。

曾供职于管理局的工作人员证实,自从开放以后,大会堂逐步有了一定的收入,以收抵支减轻了国家负担。上世纪80年代末,大会堂在行政经费上已达到自收自支。

这些商业活动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先是国家一些部委、省厅部门在大会堂办活动,然后是大型国企,此后是外资巨头,最后才是国内的民营中小企业。

对此,坊间更看重开放的社会意义,有评论称,“真正把人民大会堂还给人民的力量,不是行政命令,而是商业效益。”

演唱会风波, 有人称“大会堂成了迪厅”

正当人民大会堂的商业活动渐入高潮时,议论因一场演唱会而起。

2006年9月22日,韩国安七炫与中国台湾吴建豪“跨国组合”的演唱会在人民大会堂万人礼堂举行。演出进行到三四十分钟时,就被大会堂人员临时喊停。

歌迷小丁亲历了那场演唱会,她记得,演出一开始,前面的观众就从座位上站起来,后边的只能站在座位上,有的歌迷情绪激动,甚至站到或跪到人民大会堂的桌子上。

现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喊破嗓子都不起作用,见到这般架势,只好临时叫停演唱会。广播人员都急昏了头,“请大家不要坐在椅子上,全部回到桌子上”。

广播称,人民大会堂是庄严、神圣的地方,如果不能遵守观看秩序,将中止演唱会。大约5分钟后,演唱会继续进行。

更多的争议发生在事后,一些歌迷将现场踩桌子、满地扔垃圾等照片发到网上,掀起一场“人民大会堂变成了迪厅”的讨论。

很多网友跟帖谴责,那些见证过无数人大代表议事的桌子,就这样被疯狂的歌迷踩在了脚下。同时,也有人质疑,人民大会堂的商业化没有原则。

不过,多名曾在大会堂管理局工作的人员证实,“原则要求很严”。对于承接社会性的活动,人民大会堂一直坚持三条原则:一、不能影响党和国家的政治活动进行,如果有冲突,外部单位的活动就要取消、改道或者改厅室;二、不能影响大会堂的安全,每一个进入大会堂的人都要接受严格的安检;三、不能影响大会堂的政治声誉,所有活动必须健康积极向上。

7月8日,人民大会堂二楼走廊的休息区,一名卷着裤腿、穿着凉鞋的男游客,脱了鞋斜靠在椅子上。他说,刚进来时挺紧张,以为有武警跟着,“手都不知道往哪儿放”。后来发现,在参观区可以随便走,随便看,就放松了很多。他脸上显出一副满足、惬意的样子。

【新观察】

“庙堂”与“江湖”的距离

在古代中国,“庙堂”与“江湖”的距离是遥远的,皇宫、官衙总是高墙深院,戒备森严,小民百姓休说进去大摇大摆逛一圈,可能连仰视的胆量都没有。

而在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虽然政府成了人民的服务员,可“庙堂”与“江湖”的距离似乎依然遥远,政府机关躲在高墙背后,神秘而不可亲近,这一切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松动”。

1979年7月15日,作为中国最高的政治议事殿堂,人民大会堂开始对公众开放。

1980年5月起,作为国家权力中枢的中南海,也部分对外开放,每到周六、周日,有组织地接待公众参观游览。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大连市又开风气之先,率先推倒政府大院的围墙,此举为一些地方所仿效。进入新世纪,“公众开放日”成为外交部的一项固定制度,该部每年都会多次组织全国各地的民众参观外交部。最近有新闻报道说,广州市民现在可以在假期进入市长办公室参观。

政府机关不再冷面拒人,俯下身来拥抱公众,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进步的又一见证。事实上,建设现代政治文明,政府机关本身的开放性是一个重要指标。

政府机关由纳税人供养,其一切设施都属于公共资源,它不应是某些部门、某些官员所专享的,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在不影响政府机关运转的前提下,允许公众分享。所谓“透明政府”,一方面是实质意义上的,即政府决策过程要让民众看得明明白白;另一方面也是形式意义上的,就是说,政府的一切运转活动,除了少数需要保密之外,也应当是看得见的,政府的大门应该尽可能地敞开,以自信和热情面对公民。

向公民开放,政府不应将其理解为被动的义务,更应积极认识到其对“政府公关”的促进作用。在这样一个传媒时代,是否重视公共关系,建立起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关系到政府施政的成效。向公民开放,这是政府展现亲民、向公众“推销”自己的绝佳机会。在这方面,国外就有许多经验可鉴,例如精心设计每个细节,市政府门前甚至竖起“欢迎市民到市政府如厕”的告示牌;在公民的游览活动中穿插政策的包装,争取公民对于政府工作的支持等等。

在中国,政府机关的开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虽有一些成果,但总体的开放程度还不尽如人意。大多数政府机关还是习惯于把民众当成安全的威胁,门禁森严;已有的一些政府机关开放活动,筹划上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开放时间没有制度化,向参观民众收费等等。

建设更开放、更亲民的政府,期待决策者拿出更大决心与魄力。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