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之父”司徒雷登 曾与中国并肩抗日
2010年01月12日 16:40星岛环球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司徒雷登是谁?一个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的人;一个曾为“燕京大学之父”和燕大灵魂的人;一名外交家和传教士;三十余年为燕京大学奔波于北京和纽约之间,四处募捐筹款;在日本侵华期间掩护师生逃离日占区,被日寇囚禁近四年;因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一文在中国家喻户晓;生平最大的遗愿,便是回到中国安葬……

如今,在阔别中国六十年后,司徒雷登终于再度回到了中国。2008年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葬于杭州半山安贤园,墓碑上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但司徒雷登让更多中国人记住的,却是他当任“美国驻华大使”的那两年短短的经历,作者孙力舟曾在《中国青年报》著文说:“司徒雷登成为某种政治较量下的惨败化身”、“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失败的替罪羊”,我们对司徒雷登究竟有着怎样的误解?真实的司徒雷登究竟是怎样的?

由于毛泽东那篇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的文章,出生于中国、时常以中国人自居的美国人司徒雷登成为某种政治较量下的惨败化身。但就是这个美国对华外交政策失败的替罪羊,曾是燕京大学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也曾满怀深情服务于中国。在历史的吊诡中,真实的司徒雷登也许被遮蔽了。

在告别中国近六十载后,终于回来了。

2008年11月17日,西子湖畔还是一片青翠。低沉的乐声响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轻轻安葬在杭州安贤园文星园,四周青松苍翠,远处山峦环抱。墓碑上简单写着:“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那么,司徒雷登这位因毛泽东的名篇《别了,司徒雷登》而被国人熟知的美国人,他与中国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呢?

西子湖畔洋娃娃 金陵城里传教士

根据台湾学者邵玉铭的《传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旅加华人学者林孟熹的《司徒雷登与中国政局》、曾任北大副校长的郝平的《无奈的结局——司徒雷登与中国》等书,以及燕京大学校友的回忆资料,我们可大致勾勒出司徒雷登的传奇一生。

回到中国安葬,是司徒雷登先生的遗愿,他自称“是一个中国人更甚于是一个美国人”。

1869年,司徒雷登的父亲司徒约翰牧师来到杭州传教,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城市,从此终老于西子湖畔。司徒雷登的母亲玛丽随丈夫来华后,热心教育事业,曾创办女子学校。夫妇二人和司徒雷登的一个弟弟都葬在杭州九里松墓地。

1876年,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下城区,在弄堂里的银杏树下,和中国的小伙伴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说着地道的杭州话。11岁时,他被送到美国弗吉尼亚州上学,寄居在伯父家,邻里小孩都称他是个不会说英语的“怪物”。然而,司徒雷登大学毕业时,已精通英文、中文、希腊文,也对基督教神学有很深的造诣。1904年,司徒雷登带着新婚妻子回到中国,从此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

1905年,司徒雷登继承了父亲的事业,成为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司徒雷登的宗教业绩很快获得教会的好评,1910年,他就任南京教会事业委员会主席。1918年,他编纂了《新约希汉英辞典》。他1908年开始任金陵神学院希腊文教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司徒雷登又兼任美国新闻界联合通讯社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所在地——南京的特约记者,见证了中国大转折时代风起云涌的历史,撰写了不少新闻报道和评论。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