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民国 他仍在倾听历史的呼吸
2009年10月30日 17:00东方早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1960年李宗仁与唐德刚在美国寓所

唐德刚生平

1920年8月23日,唐德刚生于安徽合肥淮军世家,幼承庭训,国学根底深厚。小学五年级后接受新式教育。1937年抗战爆发,随国立安徽中学辗转西迁,后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回安徽任中学教席,随后在省立安徽学院讲授西方通史。抗战胜利后,考取自费留美,负笈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追随唐纳德教授研究西方史,1959年获哥大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哥大执教,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并兼任亚洲史学系系主任,直到退休,专心著作。1980年代末,唐德刚在纽约邀集朋友和学生组成“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访问经历抗战时期的老人,这是他积极推广口述史研究的贡献之一。

在史学上,唐德刚有两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口述史,二是关于中国近代演变的“历史三峡”说。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期间参加口述史研究项目,访问了很多当代最重要的人物,成名作是《李宗仁回忆录》,至今是口述史的代表著述。《顾维钧回忆录》完成英文稿,由大陆译为中文。唐教授长期访问胡适,关系密切,被视为胡适的弟子,胡适思想的传播者。《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最为著名。张学良一度想请唐德刚写口述自传,后来因故中断,但是整理已有的谈话和录音,出版了《张学良口述历史》。

唐德刚在1990年代成形“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三百年,核心转变见于三个基本制度的变化:一、政治上废封建,立郡县;二、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三、学术思想上由百家争鸣转为独崇儒术。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唐德刚认为,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新的中华文明定型也必然有文化─社会─政治体制的三方面的转型:一、政治上化君权为民权;二、经济上化农业经济为工商业经济;三、学术思想上化控制思想为开放思想。他从此演绎出一个综合的文化概念──第一次转型是造成“行同伦”的社会,第二次转型则是行为不再同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多元化的社会。他的“历史三峡”说,在海外深受重视。

唐德刚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在杂志上发表的单篇论文,后来集合成为巨著,最著名的是1998年出版的《晚清七十年》五大册。其中“历史三峡”说是解释中国历史转变的主轴。这套书本是唐教授构思多年的《民国通史》的晚清导论篇,但民国史只写了国民政府之前的《袁氏当国》相关文章,集结为这两本书。

唐德刚从大学时代就不断写短文和创作短篇,气势磅礡,妙语如珠,这是他文史一家的特色。著名作品有《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五十年代底尘埃》、《战争与爱情》等。

唐德刚一生都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他的历史著作也大多面向普通读者。二十多年来,他积极投入人道主义团体发起的运动,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和暴行,要求日本道歉和赔偿。无论集会、演讲、游行,他都亲自参加。2002年因钓鱼岛事件曾与杨振宁一同发表声明,声讨李登辉。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