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老板退出历史舞台面临被转型
2009年09月22日 17:47南都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为钱消得人憔悴

三年前就开始转型的李秋娥仍处于痛苦的磨合之中,她的转型之痛,一是被动的抉择,别无退路;二是跨度太大,原有的煤炭圈子灰飞烟灭,资金也就自然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同样有1亿的身家,同样在吕梁开过煤矿的李秋娥的转型,却远没有张子玉这样轻松自如。她不仅需要借钱,而且还借不到钱。同煤老板动辄宝马、悍马、宾利等豪车数辆相比,她的公司里最好的两辆车,也只不过是本田CR-V和别克。

早在2006年,李秋娥的煤焦厂就被吕梁下辖的汾阳市政府关闭,之后她转型成立了山宝食用菌生物有限公司,在自己老家的阳城村,当起了蘑菇大王。

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对于推车卖东北小菜和开小饭馆出身的李秋娥夫妇来说,尽管这点苦算不了什么,钱却是个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煤焦厂的补助款还没完全到账,蘑菇厂前后投入就开支了近一亿,回报却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第一年不懂,种出的好蘑菇只卖10元一斤,品种差的只能卖两三块,一年下来,抛去开支,只挣了2000块。第二年,虽然情况好转,但也不尽如人意。

今年初,李秋娥下了决心,买专利上了一条蘑菇加工的生产线,可以生产蘑菇的罐头、速食小食品和营养品,设计年产量3500吨,自己的企业也成了华北地区食用菌加工的最大企业,自己的蘑菇不卖了,还收购别人的蘑菇,以备在秋交会上全面启动销售,不过此时流动资金却成了大问题。

眼看中秋节就要到了,这是小食品一年中销售最旺的季节,紧接着就是秋交会,李秋娥又希望公司产品一推出就能一炮打响,但这些都需要钱,只能看着干着急。

记者在一份李秋娥8月30日给汾阳政府的《发展情况汇报》上看到,山宝公司两条生产线的流动资金和生产基地扩展还需要4350万元,希望政府协助落实银行贷款和关闭煤焦厂的补助款。而据山宝公司总经理刘北鹏透露,真正的资金缺口可能有8000万元。

“资金是最大的问题。我不是没想过找煤老板融资。我在煤焦行业混了这么多年,认识的煤老板里有钱人多了,他们困难时我也帮过他们,可现在需要帮助时就一个也找不到了——他们看不上种蘑菇,觉得回报太慢,都不愿意投资。”李秋娥抱怨道。

煤老板朋友帮忙没指望,想向银行贷款也碰了一鼻子灰。“按理说我们有500亩的大棚,一个亿的固定资产,拿来做抵押还贷不到款?可实际上就是贷不到,银行就不贷给我们。”刘北鹏语气中很无奈。

李秋娥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小额贷款公司,但是她没有融过资,对小额贷款也是一窍不通。“我现在对采访一点兴趣都没有,如果你们的宣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那我就接受采访,不然就算了。”从记者联系采访开始,她一直都在和记者“讨价还价”。

作为一个名声在外的转型煤老板,李秋娥几乎每天都要应付记者和各种评比,去年底一个记者做完采访,要求她给报销1万元的差旅费,她想了想觉得有道理,就老老实实地给了,但那人转头又来要更多,李秋娥只好说,公司真的没钱。

烦恼远不止这些。8月24日晚上,汾阳下了一场多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尽管有防洪堤,公司上下所有人也都到了抢险第一线,但大部分的大棚还是被淹了,损失了几百万元,虽然上了保险,但李秋娥并没抱指望:“估计赔偿数额也就是杯水车薪。”

办销售许可证的过程也远比想象中复杂。质监部门的人几次说来验收,却一直未来,“据说是主管的两个部门的处长闹别扭”。记者采访的那天是李秋娥的心理最后界限——如果第二天再不来验收,就赶不上秋交会上的销售了。当天,李秋娥一大早就坐车去了太原公关,下午人还没回来,就传来两个坏消息:一是质监部门的人明天还来不了,估计要下周;二是李秋娥在回来的路上老胃病又犯了,人被直接送去了医院。

李秋娥第二次坐到记者面前时,脸还是黄的。不过,这次她身边多了一位贵宾——汾阳分管新农村建设的市领导,领导验过记者身份后,用地方话对她说“反正不要钱,就聊聊吧”,她这才开始放心讲述。

“种蘑菇太复杂,就像养小孩。”李秋娥说公司花费了10万元提供免费培训,带动了周边1000多户农民一起种蘑菇,但产品还是供不上。公司150多个员工几乎都来自本村和附近的村子,因为条件差,“外地人来了留不住”,而同样无奈的是,即便是本地工人也难办——他们大多原本是煤焦工人,对种蘑菇既不感兴趣,也不开窍,“外地人来了拼命学,学会就走人,本地人是白学还不想学,学也学不会”。

这就让原料供应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李秋娥一直叮嘱记者一定要帮忙发布一个消息:“山宝愿意无偿提供大棚,并以优惠价收购种出来的蘑菇。”李秋娥在汾阳市区的黄金地段还有一块70多亩的地,但她并不打算做房地产,而是想在那里建设一个蘑菇交易市场,部分解决原料供应的问题。除此之外,她在南通看到好多加工蘑菇剩下的边角料,觉得也可以买回来用。

李秋娥的困境,并不是煤老板转型农业过程中的特例。吕梁新闻办副主任彭斌对记者说,柳林县做红枣精华素的车安奎情况更糟糕,产品研发上好像出了些问题,公司从2006年挂牌到现在,都还没有量产。而在汾阳南边的孝义市,煤老板郭连生投巨资打造的田源阳光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曾被视为当地经济转型的典范,却在两起两落后,去年不得不关门歇业。?

李秋娥办公室书架的角落里放着一幅“奋斗”字样的条幅,但已落满灰尘,废弃不用。现在,她的桌前挂着一幅字,上面写着“天道酬勤”。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齐介仑 王宏宇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