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反美游行 民族主义新浪潮
2008年12月11日 18:49南都周刊 】 【打印

1999年5月8日,北京抗议美国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事件。柴继军 摄

文:陆晖

5月8日北京时间上午5时左右(贝尔格莱德时间7日午夜),北约战机投下5枚精确制导武器,袭击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新华社记者邵云环,以及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朱颖夫妇遇难。

年长一些的中国人立即想起他们年轻时耳熟能详的一句警告:“美帝亡我之心不死”。年轻人的怒火燃烧得更快,北大学生在“三角地”打出一条标语:“不考托(托福),不考寄(GRE),一心一意打美帝。”

从首都开始,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走上街头。从燕园发出的班车,塞满了统一穿着“北京大学”T恤衫的年轻人,公交车也给予他们免票的优待。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广州。两位老师闻知抗议北约游行后,从家里打的直奔沙面的美国领事馆。出租车司机分文不取,只要求乘客们“帮忙喊一嗓子——打倒美国!”

那几天,大城市里的“麦当劳”、“肯德基”门可罗雀。欧美记者个个噤若寒蝉,他们脖子上挂着汉字书写的牌子——“我是俄罗斯人”。

今天来看那场轰炸事件,与其说是一场意外,不如说是中国国力大增之后,中美两个大国面临着新的国际秩序所必然要产生的摩擦与冲突。类似冲突在此之前有“银河号”事件、台海危机,之后有南海撞机、非洲外交争夺等。然而1999年的轰炸事件在另一个方面意义深远,它使得多年积蓄的民间民族主义情绪被点燃,从那时开始,民族主义浪潮成为另一种强势的民间意识形态,它历经中美撞机、入世争端、保钓等一系列事件之后,在今年的反藏独、护圣火运动中达到顶点。

20世纪90年代始,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贯穿1980年代的向西方学习的热情,迅速转变为敌意与猜疑。而随着“80后”一代的长成,他们没有父兄一辈当初的心理落差,因而面对外部世界更自信也更渴望得到尊重。这些都是民族主义思潮成长的重要土壤。

1999年也正是中国互联网大爆发的肇始时期,使馆事件后急于找到情绪宣泄出口的民族主义者们迅速发现了这块对自己而言最好的阵地。强国论坛、铁血社区等一批以此为号召的网络论坛迅速走红,民族主义、互联网、80后这三者结合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并造就了一个在网络上极为走红的名词:愤青。

今天,网络民族主义仍然是最强大的舆论力量之一,它的爱国、凝聚国民等积极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其常常表露出狭隘、非理性和暴力亦令人担忧。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陆晖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