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豪捐耶鲁大学何以引发公共争议?
2010年01月11日 07:31红网-潇湘晨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张敬伟(江苏职员)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金额创耶鲁管理学院毕业生个人捐款纪录!”这则新闻引起广大网民的热烈讨论。不少网友对“中国辛辛苦苦培养的高材生帮着人家发展”表示不满甚至气愤,也有网友认为,张磊支配自己所赚得的钱根本无可厚非。(1月10日《环球时报》)

中国毕业生向耶鲁大学捐款,应该不是问题。豪捐888万多美元的张磊也是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而且是成才在美国。向母校捐款,有何罪过?国人强调张磊的中国毕业生身份,不满甚至气愤,气量不仅狭隘,而且不合时宜。其实,只要换位思考,如果是老外向我们的高校捐出巨款,国人还会气愤不满么?全球化时代,资本、知识和科学是最没有国界的。无论哪里的毕业生,向哪里的学术机构捐款,都是值得称道的行为。

相比一些国人的愤愤不平,我更赞同这样的观点——一是中国毕业生向耶鲁捐款,证明耶鲁教书育人的能力比中国的高校更高一筹;二是捐助耶鲁比捐助中国高校效果更好。最起码,耶鲁大学在受捐和善用捐款的机制上,较之中国高校更加具有公信力。与其将一场捐助善款的良性行为涂抹上民族主义的色彩,还不如真切反思:捐款者为何不捐给中国高校?中国毕业生是否有回馈母校的捐助意识?

所以,道德化和主权化的争议还是不要也罢。泛道德和动辄上纲到是否爱国的公众口水,只能说国人还缺乏足够理性的思维。一个不尊重他人选择的社会是不宽容也是不厚道的,当然也是和当前多元社会的价值观不兼容的。所以,当有些网民对捐助者展开“人肉搜索”时,不免让人感到阵阵悲哀。将“人肉搜索”对准无辜的人和事,会使网络搜索异化为不可一世的网络暴力。

就让这场突然喧嚣的豪捐风波消弭无形吧。当国人拥有相当的表达空间和载体时,国人的表达素质也应自觉地提升。高素质的公众表达,不是表现在人多势众和自以为是的道德睥睨,而是价值观上的独立自主和理性平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敬伟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