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共和国花开的声音
2009年10月01日 08:39华商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60年,之于人,可能意味着衰老,而之于共和国,却正值青春韶华、激情荡漾。

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生活在这个东方古国的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扬眉吐气、高视阔步。越过近代史上罄竹难书的磨难,中国的声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黄钟大吕,如此地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共和国60年,30年野火,30年春风。前30年是一段悲喜参半的旅程,这个新生的国家处于艰困的探索期;而后30年,步入狂飙突进的发展轨道。东方巨龙一旦猛醒,迅速缔造了明艳动人的繁荣胜景。

VS奈保尔爵士曾不无忧伤地说,“祖国,于我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国家。”这位30岁才第一次回到他的祖国印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对“祖国”这个词汇充满了令人沮丧的困扰。恰好,我今年也正好30岁。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以及更年轻的人,对于“祖国”的体悟虽然不时也会涌现奈保尔式的纠结,但更多的是明确的感悟和想象力。

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了新中国前30年的历史,朦朦胧胧地认识到,那其中有几段不堪回首的岁月,而对于更深邃的细节却不甚了解。然而,历史意识的暗点未尝不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可以规避历史烙印如影随行的投射,以平和、健康的眼神和心态去正视历史、当下与未来。

我们是天然的全球化的一代。我从来不认为我和纽约、伦敦、东京的青年有什么眼界和智商上的差距,对于我们来说,世界是平的,我们同看好莱坞最新上映的电影,同样坐地铁上下班,同吃麦当劳、肯德基,用同样的WINDOWS操作系统,世界资讯通过互联网让我在第一时间知晓。所有的这一切看上去再平凡不过,但我也明确地知道,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如果没有中国拥抱世界的雄心,我可能同封闭国家的青年别无二致。

我们与共和国共同成长,她的丝丝缕缕的进步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体貌。或许有时我们也会涌现海明威式的迷惘,但却迅速被清晰的方向感和热烈的好奇心所取代。我们不遗余力地借助繁荣的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去铺陈激扬文字抑或吞吐口水的征战。有时我们如此愤怒,有时我们又如此温情,终究是因为我们心中对祖国充满了疼痛和爱恋。这是一种值得珍视的情感,是一种理想、使命与希望的交织体,是共和国60年变得气度雍容、气象万千的表征。

看看国庆庆典的人群中,那些生动的面孔,他们的喜悦像蝴蝶一样上下蹁跹;看看汶川大地震时,那些泪流满面的面孔;看看奥运会之夜,那些狂喜的面孔;看看那些30年来处于历史转折的现场,诚惶诚恐却又被希望所感召的面孔……这些面孔汇集到一起,就是一张完整的“中国面孔”,带着挥之不去的豪迈与激越。

60年的荜路蓝缕,所迸发出的热力与进取心是惊人的,政治、经济、社会踏着改革的鼓点,日复一日演绎着中国速度与中国奇迹。“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心翼翼依然是必须的审慎,但进步已成无可阻遏的洪流。回首来路,我由衷地感受到,这个如此年轻却又如此饱经沧桑的国家拥有掩饰不住的坚强和柔韧,在历史转折的十字路口,她总能抛却羁绊,激流勇进,以热烈的抱负与十足的耐心,将时代推向新的前路。

谨以此,倾诉一个普通公民对祖国60岁华诞的衷肠。 (张若渔 大学教师)

共和国   祖国   国花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