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中评第405期
今天关注一下文明古国有关文物保护的事情。
中国漫长的历史积累起了海量的文物遗存。文物是历史的见证。相对于我们代代流传的历史文献而言,默默无声以证物形式呈现的古文物,不易被修饰,被篡改,所以更加客观、忠实的记录了中国历史与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它们当中相当部分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样具有极高审美价值。
每每从书本、电视纪录片里看到,身处乱世,面临民族存亡险境的一代代收藏家、保护者,或散尽家财,或冒生命危险保护中华古文物的感人故事,他们中间有张伯驹这样的翩翩公子,也有保护了司母戊鼎的普通河南农民。在那样的历史时期,保护古文物的行为既是极高文化修养的体现也是崇高历史使命感与家国情怀的体现,但也确实只是被一小部分人所关注并倾注心力的事业。
所谓“盛世藏宝”,今天社会上重新掀起了私人收藏热,人人都做收藏家和鉴赏家,古玩市场空前繁荣,收藏鉴赏类书籍大行其道,电视鉴宝节目方兴未艾,收藏家也走上了电视讲坛传经送宝。我很喜欢看这些节目,因为从中学到了很多古文物知识,也学到了很多有关人性的知识。
单就文物保护而言,当收藏者们一掷万金、亿金把一件件宝贝请回家,乃至放到自己的私人博物馆时,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些文物会得到主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呵护备至的礼遇,有时甚至可以说它们得到的保护要比待在公立博物馆的同道们所得到的更加周全。
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私人收藏热,并不能解决文物保护和传承的问题。藏宝人收下的多是方便运输,便于收藏,交易便利,过手即交付的“动产”。
而很多古文物是搬不回家的。一个东西,人们一旦发现不可能据为己有,那它们的价值也就可有可无了。英法联军合伙劫掠圆明园时,不就是小的抢,大的砸?
而这些搬不回家的文物,一旦它们全民所有时,命运就可能更加的朝夕不保。轻则如长城被人密密麻麻刻满了字,重者,就像现在大理的唐代建筑龙首关了:
4月19日《中国青年报》载:正在扩建的公路,使大理唐代建筑龙首关变得面目全非,仅剩的几段城墙也危在旦夕。此前文物部门下发两次停工通知,但施工方都未理会。而交通局赵勇超书记则称“文物部门不就是要钱嘛!现在已经把钱打给他们了,他们也就不说什么了”。
以我有限的知识,现在的唐代建筑遗存非常少,况且还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重要的景观价值。但是利益面前没有例外。
尽管跟很多政绩面前,民生尚且不顾的地方官谈文化保护可以想见难度很高,可是文物部门显然还是远远没尽到责任。
今天被拆迁户常常在房屋上插红旗挂标语,甚至不惜以燃烧瓶和自己的生命来对抗强拆。补偿的不公平、不合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但是,文物一旦损毁,无从补偿。钱没有用。大家要求不高,文物部门能不能替我们在文物古建筑上插一面国旗。
因为大拆大建而损毁文物的情况,大理不是开始,我们北京古城墙的消失到今天也只剩下些许无力的哀怨,并没有谁为此负责;大理也更不是结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古建筑古城区的破坏像野火在烧。
一边在强调纸面上浮萍般的民族文化传承,一边在毁灭实实在在的民族纪念物。这样的心口不一并不是最可怜、最荒诞的,:
中新社南昌4月16日电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风靡全国几十年,记者从江西崇仁县文博所获悉,该县发现一处宋代古墓,经查古墓墓主竟然是金庸小说中的一位世外高人黄裳,金庸伪托其创作的《九阴真经》,更是被奉为武林绝学。
这确实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凤凰网评论编辑:郭刚
上期评中评:别急着苛责于人 别这样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郭刚
编辑:
郭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