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急着苛责于人 别这样
2010年04月19日 11:37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评中评第404期

写什么呢?还是写玉树地震吧。上期评中评我就没写,推给张恒、郭刚了,因为忙地震报道后方协调去了。地震他们已经写过两篇了,今天就说说和地震关系没那么密切的,而我自己感触比较深的几件事。

作为新闻人,没能去现场,当然是很遗憾的。但如果现在问我要不要去?我仍然会很犹豫,因为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扛得住高原反应。除了怕死,更重要的原因是害怕自己成为负担。我在前方的同事王家耀在微博写了这么一段话,读来令人心酸:

真觉得是在占用灾区资源。早上到现在没饭吃,走了很远的路。在中心广场喘气,一个志愿者问我饿不饿,我也顾不得了,说饿。他马上到帐篷里拿了两根火腿,两位张饼,给了我和同事。他说,有我们的就有你的。

我的心酸主要不在于没饭吃,而是那句“真觉得是在占用灾区资源”。挨饿是常事,但这种良心的纠结让人真正难过。去了必然占用资源,但不去对新闻人来说就是失职,两难。

也许唯一能够减轻愧疚的就是自己的报道。这篇《打工被欠薪滞留玉树 包工头每天开破车救人》是家耀昨天的报道,现在有289条网友回复(大家都在为那位包工头杨全芳先生而感动),其中有一条提到了报道者,我摘出来给家耀看,或可让他感到安慰。

凤凰网这条报道是最棒的,也是最好的,谢谢你们把真实带给了百姓,把真善美撒向了祖国大地。这位报道的现场记者应该受到最高的嘉奖。因为有真善美的心才能发现真善美的人和事!

也许你会把我上面这些话理解我为自己的同事辩护,其实我只是想促进了解。地震发生的当天,微博上有网友批评央视反应太慢,我回了这么一段话:

昨天你在上微博的时候,别人在路上;你吃晚饭的时候,别人在采访拍摄;你睡觉的时候,别人还在采访拍摄;你睡觉的时候,别人在传素材;你睡觉的时候,别人在编片子;今天你要醒早一点,还没播出呢,你可以继续骂了。

别急着苛责于人,别这样。

这两天让我耿耿于怀的还有一件事,是我写的报道:四川85岁老人寻找玉树灾区离散61年的妻女。大致内容如下:

老人叫袁有禄,上世纪40年代在玉树教书,与当地女子志拉结婚,有1女,后来学校无经费支撑垮台,出门挖矿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后来起义参加志愿军。后因历史问题被遣返回四川汉源原籍地,因贫穷无法到玉树寻亲,今日听说玉树受灾,85高龄的他很着急,急切盼望骨肉的消息。

让我没想到的是,很多网友回复怀疑是炒作,质疑老人“之前61年干什么去了?少在关键时候赚人眼球”。说实在的我很生气,当然我也明白原因出在哪里,一个原因是我的报道不够详细,在此我道歉;而另一个原因是历史的断裂,很多人已经不知道这几十年的历史到底是怎么回事。反驳炒作论的网友也有不少,他们的眼睛要敏锐很多,把很多我不方便写的东西都看懂了,比如有网友针对老人起义证明的照片就说:“他的起义证明是1985年才发的,说明在这之前他因为‘历史问题’被遣送回来,政府是不允许他‘乱说乱动’的。”

昨晚老人的儿子也来回复了:

谢谢大家的关注:同情是好心,批评也是好意。其实只要是正常在人,哪个不把亲情看重。我就是这个国民党员的儿子,深受当时社会歧视,没有升学的机会,没有当兵的权利,我们还要让更多的亲人遭央吗?说真的,我从小就在死亡线上挣扎,没有住房,没有粮食,每天挣2角钱。每年粮食100多斤。出门要给生产队汇报。后来政策好了,我们也在网上寻过,但都是石沉大海。现在经济好了,但老人身体不行了。全国人民关注玉树,当然我们更多一份感情,大家的意见我都理解。谢谢大家关注。

我不知道那些苛责老人的网友看到这个回复有何感受。然而仅仅是因为历史的断裂吗?当然不是,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很多人的品性,中国人一直强调的“温文敦厚”已经很罕见了,我们更熟悉的是“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度中国人”,是“一个也不宽恕”,所以很多人才会在不熟悉情况之前,宁愿选择恶意揣测,而不是善意理解。

别急着苛责于人,别这样。

凤凰网评论编辑:彭远文

上期评中评:我们该如何面对这满目的创痍?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彭远文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