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篇文章的你,现在在哪里?
2010年02月10日 11:46凤凰网评论专稿 】 【打印共有评论0

评中评第358期

前天我们做了一个专题:年年恐归年年归。边做着我就边“心猿意马”了。那时候我也有“恐”,恐怕买不上票,恐怕路上出什么问题,恐怕回去之后没两天就又得回来……但是这些所谓的“恐”都阻挡不住想回家的那种感觉。

回家过年,兹事体大。对于中国人来说,在现在几乎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事情了。在2008年春节前那场大雪让人们回家过年的路异常艰难的时候,远文写了篇评论《为什么一定要回家过年?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他说:“一个未必恰当的比喻:回家过年就是我们的‘朝圣路’。”

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新闻人李普曼曾说过的一段话,从一个博客上找到了原文:

我们都成了精神上的移民。我们所有人都是工业世界中的移民,没有什么权威可以依赖。我们是背井离乡之人,刚刚到此不久,就成了暴发户。作为一个民族,我们身上带着所有粗俗不堪的特征,精神上支离破碎。现代人在他的世界中立足未稳。这个世界很大……我们像风中的垃圾一般随风飘舞。

但是无论我们怎么支离破碎,无论我们平时以何种姿势随风飘舞,可一到春节的时候,还是有一个方向。我们是工业时代的移民,但是我们却还有农业文明的根。远文说这是“朝圣”,于我来说,一点也不夸张。

当然,对于这些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戴上头盔,披上雨衣,载上妻儿,开动摩托车,回家过年。

看问题总有许多角度。王毅从“可以选择乘坐飞机,或是以高价票购买一张回家的卧铺票”的角度来看,感觉到这十万摩托车返乡队背后的辛酸;而锐圆说,从珠三角回到湘、赣、川、桂等地的老家,骑摩托车长途旅行,尤其是后面还带着女友或妻子,要说是个浪漫的事,骑摩托车回家的男男女女,间或有一点浪漫的感觉,虽然总体而言仍然是一种被浪漫

我不知道那些骑在摩托车上的人们是什么感觉,只是从那写头盔中露出来的脸上,我竟然能看到微笑。当然,辛苦就摆在那里,困难也不是没有。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历尽艰苦回家的喜悦和那些辛苦相比,哪个多,哪个少呢?我想,他们会有自己的判断。

每一年到春运的时候,我们都在传递这种苦难的感觉,但是我觉得我们是不是也应该传播一下背后人性的温暖和苦中之乐?那些摄影记者们,每年都拍摄大量的摩托车返乡队“在路上”的照片,今年,是不是能给我们发回几张他们终于回家后的表情?

与那些批评春运中政府部门的论调比起来,这些单个的表情或许过于单薄了。但是看惯了上亿人的春运大叙述比起来,那些细节或许更能打动我们的内心——当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叙述的角度不同和目的不同罢了。

说到细节,不得不提一句,今天早晨同事在内部群里发了一组专题。打开第一个,我就被一个标题给打动了:我不在家的日子,妈妈少炒了一个菜

个中滋味,都在其中啊。要说中国的语言真的很厉害,和中国人的感情一样,委婉却饱含深意;不说明,但能直达内心。而这种温情的感觉,是你写多少批评文字都难以表达出来的。

我们移民到一个城市,离乡背井,像垃圾一样的飘舞惯了。许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我们的根,忘记了我们曾经有过的感觉。但是这些文字、这些表情、这些细节能够帮我们唤醒曾经被遗忘的记忆、被遗忘的感情。无论我们贫富有多大差距,无论我们生于什么样的社会,无论我们在做着什么样的工作,这些感情和记忆,都是同样的珍贵。

正如李普曼所说的,我们都是工业世界中的移民。尤其是我们所生活的国度,甚至陷入了对工业文明的一种偏执化的追求中。如果我们有一天连这种感情都失去了,哪怕我们换回了一个更为完美的体制,我们依然还是支离破碎。

群里的同事很热烈的讨论那些感性的文字,对不能回家的同事你能感受到文字中的遗憾和伤感,从能够回家同事的文字中,我也能感觉到其中的高兴和兴奋。我很庆幸,今年又能回家过年。虽然与往年比起来,今天回家的过程也并不会是很轻松——不过这些困难并不重要。

看这篇文章的你,现在在哪里呢?你们回家了吗?你们回到自己的“圣地”了吗?你们桌子上的菜,又多了一个吗?

凤凰网评论编辑:张恒

上期评中评:程传六:弱者还是骗子?可怜还是可恶?

回家   过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恒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