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中国社会仍然需要柏杨
2007年09月11日 11:13新世纪周刊投票数: 顶一下  【

长期需要柏杨的一个原因,就是反思可以使人类不断进步

■本刊记者/杨东晓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被禁锢了10年的中国人正处在思想解放的前夜。当时有一本书通过香港传入内地。这就是由台湾林白出版社1985年8月出版的《丑陋的中国人》。在出版机构尚未行动之前,它已经具有一片在民间渗透的土壤。

大陆是怎么知道柏杨的

一年半之后的1987年3月,柏杨与张香华为香港电台举办的青年阅读奖励计划“开卷有益”颁奖,在香港期间得知《丑陋的中国人》在内地被禁。而此时,大陆尚未正式出版过柏杨书籍,被禁掉的只是从香港传入的版本。

1988年,北京作家出版社首次出版《柏杨妙语》。紧随其后,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丑陋的中国人》,令内地读者“大开眼界”。这一年,在他的故乡河南辉县,雕塑家李学还塑成一座柏杨的高大胸像。

中国现代文学馆前副馆长周明当时是《人民文学》副主编,文化界在此时最是先知先觉。对他来说,“感到吹来的是一股清新的风”。但是更多的中国读者被激怒了:这个丑陋的人是谁?他凭什么骂中国人?

事实上,早在此前7年,柏杨已就这6个字在台湾屡遭责难。

1982年,台湾某报邀柏杨演讲,当听说这个题目后,他们说:就让他关着门说给自己听吧!1983年台湾东海大学邀他演讲,柏杨再次报上这个题目,并要求留一份录音以备书稿之用,结果得到的是一盘空带。当时蒋经国还没有进行他的政治改革,党禁和报禁尚未解除。柏杨对“酱缸蛆”的自欺欺人忍无可忍,他太想就这个题目进行一次发挥了。结果,这个机会却是在美国得到的。

美国爱荷华大学1984年请柏杨与张香华完成国际作家写作计划,就在这所大学里,柏杨畅所欲言,终于找到了他的听众。

柏杨的现实批判精神在进入大陆之初同样一波三折。一方面,8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柏杨这记猛掌下警醒;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浸润和保守思想的禁锢也令更多的中国人勃然大怒。1988年在柏杨故乡河南辉县树立起的胸像,于3年后被拆除。是年,《解放日报》就柏杨的反传统思想发表批判性文章。

1988年9月,柏杨第一次回大陆时对周明说过:我写那本书时已经离开大陆30多年了,当时还没回过大陆,我是看到台湾以及海外华人中存在的现象而写的。

但他没有想到,同样的问题也普遍地存在于大陆中国人身上,这是一个共性问题。

柏杨的思考之所以不被接受,正是因为他挞伐了民族的弱点,这就是他提出的“酱缸文化”。周明说,鲁迅在70多年前提出民族劣根性的问题,当时也不被国人接受,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国人看透了自己的劣根性,也能平静地接受和自省。但是几十年后出了个柏杨,中国人一下子又不能理解了。

现实历来充满矛盾。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中国人,既抵触“丑陋”这两个字,同时又给予它传播的民间土壤。

当时“四人帮”已粉碎了10年,思想的萌芽在禁锢和封闭了10年后,刚刚露出一点苗头。柏杨出狱那年,海峡对岸的中国大陆也刚刚结束10年的荒唐岁月。在这个时候,有个中国人站出来说国人是丑陋的,大家都想看看“丑陋”是什么样子。

头脑清醒的人一看,发现了一面镜子。民族的镜子。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编辑: 李新爱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标签:

    (*添加多个标签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所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