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之所以不足,并不完全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享受物质生活,都愿意把钱存起来,而是钱太少、东西不好且太贵。钱太少,是因为在总收入的分配当中利润和工资的分配比例出了问题,越来越大比例的钱形成了利润,受少数人支配,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劳动者手中的钱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少
中国经济是否已经开始了短期内的反弹?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数据和消息让这个判断存在分歧。
赞成经济反弹的数据和消息不少,其中包括进入2009年以后,信贷和货币增速、通胀率 、大宗商品价格、A股市场、用电量、经理人采购指数等众多经济指标显著回升;庞大的财政刺激方案在不远的未来会为经济反弹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带来的贸易条件好转为经济复苏注入新的活力。
对经济已经反弹表示怀疑的数据和消息也不少,包括大部分中小企业经营依然面临困境、进出口进入2009年后下降幅度加剧、失业压力凸现并可能加剧、众多上游产品库存积压依然继续、房地产市场依旧低迷。重要的是,外需和房地产投资这两个在上一轮中国经济增长中扮演主角的两大力量都没有起色,国内消费受制于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难见曙光,财政刺激方案又不可能马上见效,财政政策究竟发挥多大作用也不能确定,中国经济何来反弹?
当前的反弹是对前期过度调整的纠正
为什么出现冷热经济数据并存的独特现象?2008年下半年,中国突然间面临了百年难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房地产价格连续十多年单边上涨后的第一次显著回调。
对于绝大部分企业家和投资者,这些都是他们从业以来没有遇到过的挑战,这次的挑战不像以往是来自行业内的竞争,而是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巨变,这让企业家和投资者更摸不着头脑。企业家突然丧失了前进的方向,众多企业选择的是保命要紧,工作重点是减少生产,压低库存;投资界人士选择的是现金为王,减仓再减仓。
虽然面临同样的经济形势巨变,但是普通消费者的调整远不如企业家和投资专家来得更快、幅度更大。企业可以一夜之间停产,但是消费者不能一天少了衣食住行,更何况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还会增加支出以弥补需求的过度下降。
出于对糟糕经济预期的积极反应,以企业家为代表的供给方的反应幅度大于以普通消费者和政府为代表的需求方的反应幅度,结果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经济数据冷热并存的有趣现象:
首先,尽管企业减少了生产,失业状况凸现,但是价格没有出现企业预期中的剧烈下降,由于前期企业减产和消化库存过于剧烈,而需求下降没有想象中大,部分产品价格不降反升。这解释了为什么在当前总体上还很冷的经济下2009年1月份的CPI月度环比数据会不降反升。
其次,好于预期的价格会让选择过度调整行为的企业部分恢复生产能力,发电量、经理人采购指数、大宗商品价格等指标开始回暖。企业盈利预期也会好于此前的糟糕预期,尽管这些指标的绝对水平还可能低于历史平均水平。
再者,疯狂买股票会造成泡沫,疯狂卖股票同样会扭曲股票的价值。当经历了过去的过度调整之后,一些精明的投资者发现不少股票的价钱已经很便宜了,股票市场会对此作出积极反应。
尽管出现了上面诸多经济指标的回暖,但是这些指标的回暖仅限于对过去过度调整的纠正,而并不是来自经济中出现了新的推动力量。总体来看,经济还处于低水平阶段,而且如果是只有纠正,没有新的力量注入推动经济增长,经济就会停滞在低水平上。反弹难以持续。
经济反弹能够持续多久
至少在短期内,经济反弹还会持续。除了上述提到的对过去过度调整行为的纠正,还有政府的作用。中央政府庞大扩张支出计划加上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冲动,再加上信贷快速增长,这些已经为公共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形成了完整的系统支持,这些投资在短期内可以弥补私人部门支出的减少。考虑到政府支出集中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特点,增长会更多体现在投资、GDP、部分行业利润和大宗商品方面,而就业会依然面临严峻考验,出口也不会显著好转。
依靠财政资金推动的技术设施建设项目并不能带来持续的经济增长动力。在“投资—〉生产—〉收入—〉消费—〉再投资”这个经济循环模式中,政府投资不能有效支撑这个链条转得更快,主要是因为在大多时候政府的投资效率很难像私人部门那样有效,在转化为有效的生产供给和形成更多的收入方面,投资缺乏效率,而缺乏效率的投资不仅不能把这个循环像滚雪球那样越滚越大,反而会越滚越小。依靠财政支出无论如何只能救急,不能也无法代替私人部门的启动。中国历次经济周期当中,每次是私人投资的启动才引发了持续经济增长。
在政府财政刺激方案下中国经济可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反弹,但是我们更加确信的是支持中国经济持续中长期增长的动力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不改变观念,尽快出台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一些根本性的矛盾不仅不能解决,反而可能恶化。短期的经济反弹之后,中国经济可能会进入更加困难的境地。
内需成为增长的关键
当丧失了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持之后,内需成为增长的关键。中国内需不足的严重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罕见,而且在过去几年所谓的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内需不足程度继续加快恶化。内需之所以不足,并不完全是因为中国人不愿意享受物质生活,都愿意把钱存起来,而是钱太少、东西不好而且太贵。钱太少,是因为在总收入的分配当中利润和工资的分配比例出了问题,越来越大比例的钱形成了利润,受少数人支配,绝大多数的低收入劳动者手中的钱在总收入中的比例越来越少。
这样的格局下,即便总收入和经济增长很快,消费也不会相应增长,老百姓实在是没钱消费。东西越来越贵,主要集中在医疗、教育、交通、通讯、金融等一系列国有垄断的服务业部门。这部分服务占据了百姓日常支出的半数以上,过去几年内价格不断提高不说(通讯价格在下跌,但是比起国际同行来说还是太高,从几大国有电信服务企业的巨额利润和傲视其他行业的高福利可以看出,他们的价格里面还有多大下降空间),服务质量在众多声讨中岿然不动,依旧是冷。这样的服务,这样的价格,想让百姓扩大消费都难。
过去10多年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各级政府和企业家是主角,政府最关心GDP增长和税收,企业家最关心利润,两方的心意结合起来是搞快速见效的工业,把收入所得中更多的钱不是分给劳动者,而是用来创造下一轮投资和利润。这样的增长模式中固然有高的GDP增长,但是与国内的消费增长不匹配,与环境不匹配,与劳动者质量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不匹配,与百姓的生活福利提高更不匹配。哪一天外需跟不上了,旧增长模式就出问题了,这时候到国内找内需,想迅速见效,不太可能。
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
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是什么呢?
首先要改的是观念,不能认为经济增长解决一切问题,不能把经济增长和百姓生活福利提高等同,不能把企业家诉求放在工人诉求之上。
接下来要改目标,要把增长目标放低一些,把民生目标放高一些,把提高就业和居民收入放在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位置上。
进一步是要改具体政策,要开放市场准入手段提高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解决行业垄断(如果不能解除垄断,至少应该把垄断利润返回给消费者)、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解除对贸易品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各种政策优惠、推进医疗和教育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提高政府社会保障支出。
这些政策目的有两个,一是增加百姓收入,二是通过推动竞争,让服务业提供质优价廉产品。如果做到这些,谁都愿意过好日子,内需不请自来,经济增长也将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单位: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作者:
张斌
编辑:
贾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