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人民日报》针对一些城市相继发生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以《出租车为何“停”下来》为题发表文章,引述专家观点提出“现有出租车管理模式不合理是导致问题的关键”。
出租车的停运的确给城市运行带来不便。而几起罢运事件的原因近乎相同:出租车公司垄断经营,收取的“份儿钱”太高;黑车多,形成不正当竞争。这些事件折射出了全国很多地方出租车行业管理的共性问题。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对和化解危机办法,暂时有效但效用有限,而且有可能留下社会隐患。比如,打击黑车如何解决百姓出行不便,那些司机不能再干“黑车”了,他们的生计问题如何解决,尤其在目前金融危机、大量人员失业的情况下。
如何积极处理罢运事件,对于政府来说,是个挑战,也是个契机。其实,对于全国出租车行业,当前最缺的不是法律,而是有关部门对法律的敬畏和服从,最缺的是严格依法管理。《行政许可法》明确规定,市场能够自行调节的,不必设行政许可。出租车是适合个体经营也是很容易由市场调节的行业,但现有的管理模式,却把它变成了特许经营:一是配额的总量控制,二是排斥个体的公司化经营。特别是一些城市管理部门和出租车公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了出租车行业问题的积重难返。
国际上,通行的情况是,在制定最基本的准入条件下,所有通过资格考试的出租车司机自由进出,政府和行业管理组织只负责行业监督管理。经过改革开放30年,出租行业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应该而且必须打破。出租车行业的全面市场化,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一是出租车驾驶技术和经济能力的准入门槛都已很低,尤其是购车有了一个成熟的车贷体系;二是放开个体经营,公司经营还是个体经营由市场来决定,问题不会比现在更多,只会更好。
正如有关专家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所说,“政府部门必须是中立、权威、公正的,而公司也必须是真正市场化竞争,才能保证效率和公平。”本来,是公司还是个体经营,完全可以由市场自由选择,公司化经营也不是出租车的死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获得品牌竞争优势,市场可能会自发形成公司。但现在的公司化经营,却是司机们被公司化,而不是自由主动的公司化。自由市场下的公司,吸引司机和乘客依靠的将是优秀的管理、优质的品牌和服务。
因此,把出租车行业的配额全面还给市场,是出租车改革的关键。因为利益关系,一些地方政府对这样的改革可能会消极观望,宁可事后周旋和危机公关,也不拿出决心来主动化解目前出租车的现实困局。这样的局面需要出租车行业的整体变革,国家主管部门此刻应拿出决心和勇气,把市场的还给市场,通过自由准入和竞争,实现出租车行业发展、动态的平衡。
而出租车管理体制出现的问题已经是国内不少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不能等到罢运事件“相逼”,而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也使得单个城市的改革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因而,对普遍性的问题,需要全国着眼,由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指导性意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但方向一致,这样才能稳妥并彻底解决出租车管理问题。
新京报社论
编辑:
彭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