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评论 > 正文
哈尔滨命案选择性公开还不如不公开
2008年10月21日 08:51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 【打印

  作者:傅达林

  “哈尔滨6警察打死一男子”案的调查处理仍在进行。前日哈尔滨市公安局局长等与死者家属首次会面。据在会面中看过完整监控录像的死者父亲林吉利介绍,录像最后一部分,五六个警察一起用脚使劲踢林松岭,时长至少五六分钟。据了解,林吉利一家强烈要求警方在当地电视媒体上公开完整的监控录像,以及申请拷贝该录像,都被警方以此案还在侦办中为由予以拒绝。(10月20日《新京报》)

  从案发后网络上对警察的指责,到现场录像公布后舆论意见的急剧分化,再到民间对录像被剪辑的猜疑,哈尔滨的这起案件,在极短的时间里衍生成当前舆论最为关注的“影响性案件”。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公开十分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对网络传言和虚假舆论的平息,更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政府执法形象的评判。

  应当说,本案中警方在执法信息的公开上迈出了不小的步伐,从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现场录像,到主动出面澄清不实传言,再到此次与死者家属的会面并允许其观看完整录像,都体现出执法过程中对信息公开的重视程度。

  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对视频被剪辑的疑问不可不察。由于画面中并没有记录被害人是怎么被打死的,视频上时间记录的断档让不少网友丛疑顿生,纷纷质疑为什么不公布完整的录像。对此,警方曾解释称,酒吧监控的全部录像都在新闻发布会上向媒体公开了,但限于新闻的时间较短,电视台肯定是播放比较重要的片段;至于两处时间颠倒的画面,“相信是电视台记者为了配合新闻节目的顺序自行安排的”。随后,哈尔滨市公安局副局长卢洪喜又说,媒体前几天公布的现场视频资料和公安机关掌握的视频资料是一致的,没有经过任何剪辑和拼凑。

  现在看来,警方的说法与死者父亲的说法存在较大差异。我们虽然不能单凭死者家属的“一面之词”就断定录像经过了剪辑,但这样的信息不对称让公众不得不怀疑,警方进行信息公开的背后是否存在“选择性”,如果存在,那这种“选择性信息公开”很可能将再次陷执法部门于困境。

  一直以来,舆论对焦点案件的走向常会产生重大影响,在司法“群众感觉论”背景下,舆论更容易成为左右审判的因素,许霆案即是证明。所以,不难想象事件各方都会通过各种渠道,将于己有利的证据和信息予以公开。就本案而言,对视频的公布无论是出于维护警察形象的立场,还是有意引导舆论的需要,原本都无可厚非,这说明深陷矛盾漩涡之中的官方开始懂得疏导民意、利用民意去占据舆论主动权。只是问题在于,作为案件调查的“中立方”,警方在信息公开的内容上,至少不能出现“顾此失彼”的失误,更不能有意偏袒哪一方。如果对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性公开”,那么这种执法行为的公正性必将受到民众质问,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公信力丧失,其结果是“选择性公开”还不如“不公开”。

  现代社会,信息量的多少及分布,直接决定着人们的看法和舆论方向。如果作为原本负有信息公开法定义务的执法部门,戴上部门利益的“有色眼镜”对不利信息进行屏蔽,只将有利信息公开,即便一时扭转了舆论风向,一旦真相曝光,则会在民众中产生更为深远的负面效应,甚至引发整个公权力信任危机,从长远看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相关评论:

王琳:哈尔滨命案需公开尸检抑制流言传播

王琳:哈市命案的真相不能让和解掩盖

张贵峰:哈市警察命案背后的舆情和世态

杨耕身:公众追求真相的理性在哈尔滨命案中生长

相关新闻:

哈尔滨民警打死人续 死者舅舅被曝是政协领导(图)

哈尔滨6名警察打死人续:警方两次要和解遭拒

哈尔滨警察打死人案:死者家属称最快一周内尸检

更多精彩新闻 进入社会频道>>>

选择性   达林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作者: 傅达林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